2015年度中国慈善公益盘点:与残疾人同奔小康

2015年度中国慈善公益盘点·助残

与残疾人同奔小康

在北京南站,有一个以工作人员张润秋名字命名的志愿助残服务队,长年为重点旅客特别是残疾旅客服务。张润秋和她的姐妹们也在一次次助残服务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与成长。

2015年,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慈善公益部门的帮助下,像张润秋这样依靠不懈努力,自强奋进,在经济社会建设的大潮中体现自身价值、创造社会财富奔小康的残疾人已越来越多。

政策先行

如果没有残疾人的同步跨入,小康社会就不可能圆满。作为弱势群体,残疾人是社会发展的“短板”。补齐“短板”,才能真正实现社会文明进步。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没有残疾人的小康,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保障和改善残疾人民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记者日前从甘肃省瓜州县渊泉镇瓜州巷社区了解到,68岁的常吉发和他60岁的老伴陈香兰都是残疾人,全家就靠每月710元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生活,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2013年,常吉发开始享受每月70元的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2014年妻子开始享受每月100元的特困残疾人生活补贴,生活压力减轻一些。“有了护理补贴,我们残疾人的日子也就宽裕一点了。”常吉发老人说。向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这是甘肃省委、省政府解决残疾人生活和护理困难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

在2014年年底之前,全国各地陆续出台一系列维护残疾人权益、保障残疾人健康权、生存权、发展权为主要内容的重要措施,为残疾人提供适合其特殊需求的基本公共服务,营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的社会环境,为残疾人生活和发展提供稳定的制度性保障。

2014年年底至2015年年底,中央、各地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及具体实施细则,明确了做好残疾人基本民生保障,解决残疾人小康进程中的特殊需求和特殊困难,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具体措施。

2015年9月25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的意见》。这是全国范围首次建立残疾人专项福利补贴制度,将惠及1000万困难残疾人和1000万重度残疾人,是保民生、兜底线、促公平的一项重要举措。

记者近日从民政部了解到,2015年已经有13个和19个省份,分别实现了残疾人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标准。两项补贴的全国平均标准都在每人每月80元左右。

托底补短

《意见》明确提出了千方百计促进残疾人及其家庭就业增收的要求,核心的内容是托底保障,就业增收。增收最主要的途径是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就业岗位,帮助和促进更多的残疾人实现就业创业。

“我梦想有一天,我的聋人大学成为残疾人的‘清华北大’,它让聋人自食其力、贡献社会,和健全人一同分享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自强模范、聋人教师、黑龙江齐齐哈尔信息工程学校校长崔连和经过20多年的奋斗,自主创办培训学校,从一无所有变为现在拥有固定资产7000万元。

中国残联副理事长程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推动辅助性、支持性就业,辅助性就业主要针对智力障碍、精神障碍康复者、重度肢残者不能够进入普通机构进行就业的残疾人实施辅助性就业。同时,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浪潮,通过“互联网+”激励残疾人自主创业。

助残行动

2015年5月14日,中国残联正式开通运行“12385”全国残疾人服务热线和全国残疾人信访信息系统。据了解,“12385”全国残疾人服务热线,是经工信部核准,为残疾人提供政策咨询、意见建议、生活帮助等服务的统一的社会公益性电话,由中国残联和省、市三级残联分级建设呼叫中心,实现残疾人服务“一号通”。

中国残联副主席吕世明在2015年11月27日举行的“12385”服务热线考核汇报会上指出,自“12385”服务热线开通以来,为残疾人提供了大量的咨询等服务,利用小平台发挥了大作用,为开展各项业务工作提供了“第一手”信息。针对只有部分地区开通热线的状况,吕世明强调,2015年年底前省会城市建成开通服务热线,到2016年助残日前地市级以上城市建成开通服务热线,共同打造“12385”残疾人服务热线品牌。

2015年5月20日,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在中国助残志愿者成立大会上指出,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的成立,不仅让助残志愿者有了自己的“家”,更让志愿助残成为社会公益品牌。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作为全国助残志愿者的组织,一定要做到心中装着残疾人、一切为了残疾人,努力成为弘扬人道主义和仁爱精神的模范,成为有社会公信力的组织。

据张海迪介绍,会议还确定了50个“全国志愿助残阳光基地”、48个“全国志愿助残阳光使者”。而由共青团中央、中国残联以“心手相牵,共享阳光”为主题,启动实施了中国青年志愿者助残“阳光行动”。全国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央国家机关等共推出了100个助残公益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