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全球公益慈善的学术实践接轨

实现全球公益慈善的学术实践接轨

——世界公益慈善论坛在京举办

中国慈善应该大步走出去,也让他国好的慈善经验走进来。正如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李小林近日在“世界公益慈善论坛”上表示,“慈善无国界,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已经成为一种全球价值理念,跨越不同肤色、种族、信仰、文化,无私的奉献与给予,始终是人性最真挚、最鲜明的体现,改变世界的力量可以有很多种,但公益慈善事业是其中最美好的一项,因为它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幸福。”

9月5日,为纪念中国《慈善法》的颁布和首个中华慈善日暨第四个联合国国际慈善日的到来,主题为“新生态、新公益”的“世界公益慈善论坛”在清华大学召开。

《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本次论坛围绕全球参与、企业及企业家参与、社会组织及社会参与3个视角,关注政策、学术、实务和人才培养,设有两个总会论坛、5个分论坛共7场不同主题的高端学术活动和学术讲座。议题包括:联合国促进妇女儿童青少年健康全球战略、世界公益学、精准扶贫的中国经验与全球治理、面向未来的社会价值投资、社会工作与社会服务、基金会与财富分享、公益慈善院长论坛等。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发来贺信,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他同时指出“中国,以及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就有着奉献精神,中国的慈善事业为教育、健康和环境领域的发展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国的《慈善法》的颁布为国内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加良好的环境。面对威胁人类发展的各种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跨领域跨文化的合作伙伴关系将成为关键,让我们同心协力,为全人类的和平发展、人权尊严与机遇共同努力”。

“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是全球商议共识和促进行动的必要条件,团结并获得更多相关部门、机构、企业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这是世界公益慈善论坛的意义所在,为促进中国乃至世界公益慈善事业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不断发展,世界公益慈善论坛以后将形成机制,实现全球公益慈善的理念、学术和实践接轨,将关注、爱心、责任与行动传播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李小林表示。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指出“发展好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需要充分吸收来自世界其他国家的丰富经验,推动本土的创新和发展。与此同时,中国公益慈善界也应积极融入国际公益慈善领域,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中国经验,这是此次论坛的意义和目的。”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常务副主席齐鸣秋认为,宋庆龄先生倡导了“试验性、示范性”“帮助他们使之能够自助”“哪里的人民在自力更生解决困难,我们的援助就到哪里”等原则,这些原则对当今公益慈善事业依然具有指导意义。

中华全国工商联名誉主席黄孟复的主旨演讲阐述了“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贡献、世界扶贫的重大贡献,并期待中国与世界公益慈善的进一步深度互动和发展”;莱斯特·萨拉蒙先生做了“新公益前沿”的主旨演讲;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全球战略主席马克·苏斯曼认为“慈善在中国有着非常巨大的潜力,致力于打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而且中国在非洲的发展中发挥非常独特的作用,中国从自己的经验中也有很多可以跟世界进行分享的东西。”

据介绍,来自联合国系统代表和全球约30个国家和地区的公益慈善领域知名专家学者、政府官员、非政府组织代表等400多位中外代表出席了论坛。论坛共设31个主题演讲或报告、12场圆桌对话,先后有100多位嘉宾登台演讲或点评,就共同关心的议题进行深入交流与探讨,论坛达成的若干重要共识将向联合国提交《世界公益慈善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