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引领慈善公益事业健康发展

媒体作为天下公器,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社会舆论导向和人们行为方向,因而,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需要有“天下为公”思想,履行好职责,自觉主动地承担起社会责任,引导社会向善的方向发展。在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需要在公益慈善事业发展中履行好引领职责。
    首先,宣传慈善公益事业,守护慈善爱心。作为天下公器的媒体需要为“天下为公”的慈善公益事业发展营造氛围。近年来,媒体对慈善事业的报道热情空前高涨,为慈善公益事业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有困难找媒体成为社会的一种认识,这一方面说明了媒体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所做贡献;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慈善机制不健全,媒体在某种程度上异化为中介组织,媒体的功能有些扭曲。媒体掌握着新闻事件的舆论引导权,它的宣传力度直接影响着人们对于慈善事业的关注程度。媒体在发挥作用时要注意引领公众的正确慈善观念,特别是媒体人要清楚地认识到慈善是一种为了公益的志愿行为,不应对捐赠者进行道德绑架,实施道德恐怖,在这方面对富人捐赠的报道问题不少,如对富人捐赠多少进行冷嘲热讽,对捐赠方式指指点点,对捐赠者不能容忍瑕疵,而普通平民只是抱着看客心态,观看富人到底会不会捐赠、捐赠多少,把自己置身事外,行善者反倒成了被评点的对象。媒体不应对这种扭曲现象推波助澜,如果任由这种现象蔓延,不仅损害了富人对慈善的热情,就是一般人也会对慈善心灰意冷。媒体应该在报道中客观公正地关注捐赠本身,引导公众将慈善价值观念内化为行动理念,作为一种日常的行为方式,使慈善行为由“要我做”变为“我要做”,而不是对捐赠人采取舆论胁迫方式,对其动机和行为妄加评说,以制造看点、抓人眼球。
    其次,媒体要推动慈善公益事业,引导公众择善而从。媒体作为舆论工具,它教给人们各种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引导人们接受新的生活方式,使人们融入媒体制造的社会体制中。媒体对慈善事业的宣传是一种“制造认同”的过程,这种认同感的达成将推动慈善事业更好地开展。在新媒体时代,新闻和热点的传播速度和受众常常是传统媒体的成百上千倍。因此,媒体在扬善抑恶方面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媒体在历次大灾大难中跟进立体化报道,对公众唤起慈善意识,参与慈善事业,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媒体有时候也给行善者带来困扰和麻烦,有时候也挫伤了社会的正义,陈光标的高调行善,王石的万元捐款,不断被媒体质问,给捐赠者带来烦恼。郭美美事件后某些媒体不去探究和还原事件真相,不去给公众一个客观公正的报道,而是热炒郭美美,变相赞美,使美丑颠倒,动摇了辛苦培育起来的公众的慈善热情。一些媒体,对受助者采访、追踪,以所谓的客观报道将受助者个人和家庭一览无遗地暴露给公众,追求所谓的“眼球效应”,这种缺少人文关怀,不尊重受助者隐私和尊严,有意地将贫穷作为“秀”点的媒体及媒体人有失职业操守。
    最后,媒体要监督慈善公益事业,引导公众理性判断。舆论监督是大众传媒的一个重要功能,慈善公益是一种自发零散的民间行为,这就需要媒体积极发挥其监督作用,确保慈善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媒体在对慈善公益组织捐款使用、项目运作、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报道,提高了社会对慈善公益事业的关注,有利于提供透明度。媒体在对慈善公益组织进行监督时,需要媒体人具备基本专业知识,这样才能引导公众进行理性判断。在一个公共话语里,公众在不清楚的情况下容易出现群情激怒,这就需要媒体人传递正确信息。比如,对于慈善组织提取管理费,媒体在报道中常常将不提取管理费或提取很少管理费的作为正面典型,相反地则给予指责。事实上,做公益需要成本。募捐宣传和组织活动需要成本,把捐赠物资运到灾区需要雇车用人,也需要成本。国家规定提取捐赠款物的10%以内管理费是合理的。而一些媒体人不了解这些常识,自认为发现了问题,便不明就里地给予责问,而公众也被误导,从而给慈善公益事业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因此,媒体人要提高职业素养和一些基本的专业知识,给公众以正向引导和慈善常识启蒙,避免常识欠缺而落下报道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