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女性不让须眉

近年来,女性在公益慈善领域的力量愈加凸显。女性历来是公益慈善事业的忠实践行者,是公益慈善文化的积极传播者,而公益慈善又是女性参与社会事务、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平台和途径。她们的平凡、坚韧与柔美,以及特有的细致与爱心撑起了慈善公益事业的一片天空。

撑起慈善“半边天”

这一次全国“两会”,“最美洗脚妹”刘丽是两个人来的。

挺着6个月的孕肚,这位曾因捐资助学感动中国的农民工代表,脸上更多了些即将要当妈妈的喜悦。

连续4年履职的经历,让她对“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越来越熟悉、履职能力不断提升,“却也感觉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

去年10月结婚,原本被工作、公益“填满”的简单生活“突然增加了这么多新鲜却陌生的内容”,刘丽曾一度陷入焦虑。

“一年一度的履职可不能有丝毫马虎,更不能以怀孕为理由为自己的责任推脱”,今年元旦之后,迅速调整“手忙脚乱的生活”,每天合理安排时间,“争取更多的时间做一线调研,将农民工和基层百姓的声音带上全国两会”。

67岁的孙暄在外人看来是一位退休的慈祥老太太,但是在很多玉树灾区儿童眼里,她是他们的敬爱的“孙阿姨”。

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后,孙暄来到了青海玉树,在了解到当地教育师资短缺的状况后,决定留下来支教。离开家人,孙暄来到了玉树州八一孤儿学校,开启了为期3年的志愿服务生涯。

除了参加支教活动,孙暄还加入了2015年西部温暖计划,给西部偏远的山区学校送去了御寒的衣被。不仅如此,在离开玉树后,因仍割舍不下那里的孩子们,孙暄资助了那里的贫困学生、孤儿到北京上学。

孙暄告诉《慈善公益报》记者:“有一次,在准备离开学校的时候,有一群学生给我献哈达,在其他的大的学生走了后,有个小朋友因为看不到,他还在那里等着献哈达。”孙暄感触很深“这么幼小的孩子的心里面能够得到温暖,这就是做公益成功之处。”

安徽大学大四女学生王丹慧,进入大学以来,这名热爱公益的女大学生,已经为此流过许多汗水。王丹慧进入大学以来,就在学习之余,把很多精力和时间,奉献给了社会公益事业。她不仅早早加入了“安徽好人”志愿者联合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还曾赴偏远山区支教,成为山里孩子的“知心姐姐”。

一边读书,一边做公益。王丹慧说,她做的都是些普普通通的小事,但如果每个人都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那么世界肯定会更加美好。

引领慈善新格局

“无论是病残儿童救助、助学支教、残障教育、老人关爱,还是自然灾害救援与灾区重建、环境保护、动物保护、文化保护、工人维权、性别平等……女性的身影无处不在,她们正用自己的力量改变着中国,她们有爱心更有能力,她们边干边学,推动公益慈善事业向前发展,甚至成为无数人心中的杰出榜样。”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历史研究所所长黄仁伟在接受《慈善公益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虽然中国公益慈善领域还没有专门针对女性的相关研究,但我们可以先看看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妇女公益慈善研究所2010年公布的一项研究成果:女性捐助的可能性要比男性高40%,而且,几乎各种收入层次的女性都会捐助。女性不仅捐赠频率高,捐赠数量也高。

TCL公益基金会执行理事长、华萌基金创始人魏雪女士告诉《慈善公益报》记者:“在国外求学期间也参与了大量公益慈善活动,也让她对公益慈善的理解更加深入,体会到‘平等’和‘博爱’的真正意义。”回到国内后,魏雪更是发起成立了亚洲女性发展协会,关注女性面临的挑战与处境。而此时她也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名女性,“嫁得好谁都愿意,但是干得好能够让女性的选择更有自主的空间。”

在黄仁伟看来,在社会面临转载的重要时期,还有很多中国女性尚未真正意识到自己的机会和潜力,她们依旧受制于传统守旧的性别观念和角色,未能像男性一样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承担社会责任。同样,中国女性在公益慈善领域的能量也还未被充分激发出来。但女性将在这个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完全有可能重塑整个中国甚至全球的公益慈善格局。

魏雪坦言:当女性进入公益慈善领域,就已经形成一股强大而柔美的力量。女性,业已成为公益慈善事业中不可缺的重要力量。她们的爱与智慧,丝毫不让须眉,贡献卓著,不可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