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慈善同行”媒体对话:筹款不只是筹钱,更是在营造慈善文化

美国和中国的公益学院有什么区别,有哪些差距?慈善筹款在美国会遇到一些不理解或者误解吗?中国的慈善筹款有哪些特点,美国的经验对我们又有什么借鉴意义……近日,由新华公益主持发起的“与慈善同行”媒体对话在京进行,新华公益邀请到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礼来家族慈善学院院长Tempel教授、国际公益学院助理院长兼教务长曾晶、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秘书长陈洪涛共同就“慈善教育”、“慈善筹款”等话题一起参与讨论。

“与慈善同行”媒体对话:筹款不只是筹钱,更是在营造慈善文化

图为访谈活动现场,新华公益邀请到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礼来家族慈善学院院长Tempel教授(右二)、国际公益学院助理院长兼教务长曾晶(右一)、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秘书长陈洪涛(右三)参与讨论。

记者:首先请Tempel院长先简要介绍一下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礼来家族慈善学院。

Tempel:我们学院是专门针对慈善的研究院,设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里面,主要是培养慈善行业领域的专业人才,所涉及的课程包括非营利机构的管理、筹资等。学院提供有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有很多中国学生来我们学院学习。

记者:我们国内的公益慈善教育的现状是什么?请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副秘书长陈洪涛给我们介绍下。

陈洪涛:我认为,国内整个公益行业的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比较薄弱。这种薄弱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专业人才的培养,另外一方面是大众公益意识的普及。从专业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现在我们的大学学历教育当中,还没有慈善专业这一学位,虽然有个别学院正在开展这样的工作。另外,非学历教育的专业培养,像现在的国际公益学院,对于行业的发展来讲,还显得远远不够,所以如何能有更多的专业人才培养机构,包括提供专业的可持续的培训,比如说筹款人才的培养、传播人才的培养、公益机构财务人员的培养等……都有巨大的需求。从大众教育的角度来讲,我们更薄弱。美国大学入学申请中,看重公益履历,在中国,我们的力度还是不够的,虽然也有一些勇于尝试的学校,也会要求大家有一些志愿服务时间,但我觉得,就体系化来讲,跟美国还有一些差距。另外,从专业机构搭建的平台数量来看,也是远远不够的。

记者:接下来请请国际公益学院助理院长兼教务长曾晶给网友介绍一下刚才提到的国际公益学院吧。 

曾晶:国际公益学院是目前国内唯一以独立的法人形式注册的培养公益慈善的从业人员,以及为公益慈善组织提供咨询的机构。从我们培养和教育的项目上来看,我们主要是提供在职公益慈善行业从业人的培训。它主要的目标,是为基金会和慈善组织的高级管理者,包括一些成功的企业家提供相当于研究生层次的课程。今年,我们还有一个公益网校的项目,这是一个完全免费学习的公益平台。目前网校上有几百个短小的课程,对来自基层的公益人来说,是不错的入门级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