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慈善公益中媒体扮演多重角色

    今天想谈谈媒体与慈善公益、社会服务的关系,这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新话题,也许,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说其是老话题,在于媒体过去一直是扮演慈善公益活动的宣传者角色,向公众宣传慈善公益的事情,宣传慈善公益的人物,向社会进行广泛的慈善公益呼吁和理念传播,是站在慈善公益的外面,用第三者的视角和位置与慈善公益建立关系。说其是新话题,似乎是因为媒体的角色在改变,从传播者、呼吁者的第三者角色,再进一步成为参与者、组织者、资源供应者,甚至成为了慈善公益的平台,从在旁摇旗呐喊,走到了前台,走到了中间。

    这期间,也还有些新情况,就是慈善公益向媒体的延伸。在此,不作讨论。

    这样的转变,是时代发展对媒体的需求,也是媒体自身适应社会变化的需求。

    多重角色的变化,既是喜人的变化,也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如何扮演好这些角色。

    首先还是要考虑如何做好最初的本职,就是传播。从广义来说,媒体本身就是公益机构,而现阶段,这与媒体的商业元素增加是有一定的矛盾的,这要看媒体对本身属性与社会责任的考量。处理好这个问题,媒体可以从营造自身社会影响力的角度出发,获得社会公众的更大认可和更高评价,把对慈善公益的传播所带来的社会效果转换成媒体的“社会资本”。这是媒体与公众之间的信任、和谐、合作、协力的关系,它表面上不给媒体带来经济收益,但却可以通过强大的社会效益带来经济收益。

    前面谈到,媒体已经在慈善公益事业中走到了前台和中间,成为一个凝聚力量、社会动员、组织行动的平台,实际上直接成为社会建设、社会治理的力量。这些创新工作,已经有很多尝试了。

    1月5日,又有一个媒体与地方政府合作的创新之举在中山市古镇镇产生,民政部《社会与公益》杂志社与古镇镇社会工作委员会合作,在古镇全民公益园挂牌建立“中国社会公益案例研究基地”,共同研究古镇镇在社会建设、社会治理方面的典型案例、优秀做法,并在《社会与公益》上开设专栏进行报道。为此,“案例基地”聘请了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刘小敏副院长、杂志社金莉社长、曹培红总编辑和我等人为主任研究员,聘请了古镇镇社工委等相关职能部门、社会组织的人士为研究员。

    总体来说,媒体随着社会发展也在不断丰富其内涵与作用,角色也随之丰富。从媒体的视角看其与经济、社会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似乎它与社会的关系更密切,尤其是与慈善公益的关系,更具有天然的、高度的契合性。作为一个社会工作者,我们期待、乐见这种变化,并且更愿意参与其中。

专家介绍

    中山市社会创新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是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批专门从事社会工作的专业人才。现任广州北达博雅社工中心总干事,资深专业督导和行政督导,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副会长、广州市社会工作协会副会长,社会工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