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纽约”中美慈善领袖齐聚 共话未来公益

“慈善+纽约”中美慈善领袖齐聚 共话未来公益

  2017年五月中旬,爱佑慈善基金会携SEE阿拉善基金会、腾讯公益、新浪微公益,以及多家伙伴机构开启了纽约慈善之旅。

  在本次行程中,爱佑慈善基金会与美国Synergos协会共同举办了爱佑“慈善+丨纽约”论坛,从中美双方的角度探讨了“公益慈善的未来”,通过本场论坛,旨在搭建中美公益组织沟通交流平等对话的平台,打通中美公益机构间合作的通道。

“慈善+纽约”中美慈善领袖齐聚 共话未来公益

  论坛上,爱佑慈善基金会理事长王兵率先发表致辞,他表示,美国经历了洛克菲勒基金会、盖茨基金会、扎克伯格基金会为主的三个阶段:从传统慈善到战略性慈善、再到创新慈善,三个阶段非常清晰。

  虽然中美慈善在时间上差距较大,但中国慈善在这些年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爱佑为例, 从2004年截止至今,爱佑在孤贫儿童救助领域已经开展六大项目,让超过五万名儿童获得新生,除了有两个全球同类规模最大的儿童医疗救助项目,还支持医疗机构开展临床科研项目,并建立了首个中国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数据库。五年前爱佑进入第二个阶段,从垂直领域推动中国慈善业的发展,已经在85个子领域资助了100家优秀的NGO,全方位立体地支持中国公益。如今,爱佑已经成为平台型基金会,希望未来能成为生态型基金会,在平台和生态里面不断孵化,让更多物种生根发芽。

  慈善+科技,使得中国公益慈善在某些层面实现了对美国的弯道超车。比如,在美国很多机构仍然用邮件和挂号信来募资;但是在中国,通过拇指经济已经可以在一秒钟之内进行大规模的公众筹款活动。

  面对美国同行提出的“如何衡量风险和创新”的问题,王兵回答道:“对于爱佑来说,不创新,毋宁死,这是中国慈善人对美国慈善人的回答。中国慈善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在战略方面中美差距还比较明显,但是中国慈善会追上美国慈善的脚步,希望大家对中国慈善人士和慈善力量的看法能与时俱进。”

  王兵认为,中美未来二三十年将会以公益为理想、以商业思维和科技为手段,形成慈善的共赢。

“慈善+纽约”中美慈善领袖齐聚 共话未来公益

  随后,美国黑石集团共同创始人、全球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苏世民(Stephen Schwarzman)发表了主题演讲,讲述了当初资助成立清华大学苏世民学院并担任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创始理事的原因。

  苏世民说,金融危机过后,美国经济增长缓慢,中国却在不断发展,就业率不断提高,这使得一些美国人心存怒意。在苏世民看来,这种挫败感和怨气,会引发贸易问题,继而可能引发军事冲突。因此,带着“我们必须设法阻止或改善这种情况”的使命感,苏世民创办了苏世民学者项目,他希望以此来培养理解中国的人,并通过这些人,将中国最真实的一面展示给世界。

  他表示该学院不仅搭建了中美之间重要的桥梁,也培养了有创造力、独立、有责任心的全球新一批领导者。

  最后,他鼓励大家走出心理舒适区,大步朝前,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如果想弥补自身不足,取得更多技能,就多跟具备这项技能的人在一起;要敢于冒险,放眼未来。

  圆桌论坛:慈善发展道路中的大问题

  在第一场圆桌论坛环节,爱佑慈善基金会秘书长耿源、阿拉善SEE基金会秘书长张立、福特基金会副总裁Hilary pennington、比尔及梅林达·盖茨基金会联合理事兼全球政策及事务主管Rob Rosen,共同探讨了“慈善发展道路中的大问题”。

  爱佑慈善基金会秘书长耿源表达了对未来技术在慈善应用中的困惑和思考,她表示技术的发展是把双刃剑,技术的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贫困、粮食、能源、环境、疾病等问题,但是当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会不会产生新的社会问题?“谁来控制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又成为一个新的命题。

  面对现场观众提问“是否认为中国慈善发展太过迅速”的问题时,耿源女士表示:“其实我认为慈善发展得不够快,并没有追上社会问题的发展。我们需要敏锐发现问题,跟上时代发展,整合资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要保持警觉,要看得更远,看到潜在问题,甚至一些巨大的威胁,起到敲响警钟的作用。”

  福特基金会副总裁Hilary pennington指出,政府、慈善机构、商业如何应用软硬科技更近距离地听取受困人群的声音?如何更有效地匹配资助方和被资助方?将是有待我们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阿拉善SEE基金会秘书长张立介绍了阿拉善SEE基金会的成长过程,同时表达了对境外NGO法律管理现状的思考,以及对环境保护资金投入比例的担忧。他表示,阿拉善SEE将进一步带动和整合企业家及社会资源投入,并号召公众的广泛支持和参与,充分发挥社会化保护平台价值,共同守护碧水蓝天。

  比尔及梅林达·盖茨基金会联合理事兼全球政策及事务主管Rob Rosen提出,在互联网连接的全球化经济下,我们能否充分认清自己,借助连接的力量,解决更多社会问题,实现自己最大的潜力将是大家共同面对的问题。

  圆桌论坛:慈善创新

  第二场圆桌论坛,嘉宾们围绕“慈善创新”主题进行了深度探讨。本场论坛的嘉宾分别为腾讯基金会副秘书长李倞,新浪微公益主编杨光,戴维·洛克菲勒基金会执行主任Lukas Haynes,蓝色避风港倡议(BHI)联合创始人、ImPact公司联合创始人Liesel Pritzker Simmons。

  戴维·洛克菲勒基金会执行主任Lukas Haynes讲述了遗产对于洛克菲勒基金会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遗产投入到慈善领域当中。他表示,正是这笔遗产,才促进他们有更多创新。面对主持人提出的慈善领域目前未做且最需要做的事情是什么?他表示,最需要做的是加强全球化慈善,加深慈善合作。

  腾讯基金会副秘书长李倞在面对主持人提出的“如何运用创新手段带动更多用户投入到慈善当中去”的问题时讲述了腾讯的创新理念。她指出除了网络捐款,比如三天时间超千万用户参与、筹款量超三亿的9.9公益日,腾讯公益还开启了一些创新的产品。如微信运动鼓励大家捐步,企业进行配捐、读书捐阅读时间、骑共享单车捐里程等等,通过不同用户场景进行捐赠,同时鼓励大家更健康地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