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公益慈善教育与人才培养高峰论坛在沪召开

内容摘要: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查建国李玉)7月 9日,由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使命与担当:第一届公益慈善教育与人才培养高峰论坛”在上海召开,来自政府部门、教育界、学术界、公益界200余人参会,共同商讨公益慈善教育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新思路。公益教育不能满足行业发展需求梅兵在致辞中表示,公益慈善教育是公益慈善人才培养的基础,它促进社会公益慈善精神和公益慈善行为的形成,也标志着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公益慈善行业快速成长,对专业性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但我们公益教育却相对滞后,公益慈善管理的专业性研究及培训资源相对匮乏,公益教育和公益人才培养情况也远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1、“使命与担当”--第一届公益慈善教育与人才培养高峰论坛会议现场(本网记者查建国/摄).

关键词:公益;查建国;人才培养;教育;华东师范大学;记者;论坛;院长;梅兵;发言

作者简介:

第一届公益慈善教育与人才培养高峰论坛在沪召开

 

“使命与担当”--第一届公益慈善教育与人才培养高峰论坛会议现场(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查建国 李玉)7月9日,由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使命与担当:第一届公益慈善教育与人才培养高峰论坛”在上海召开,来自政府部门、教育界、学术界、公益界200余人参会,共同商讨公益慈善教育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新思路。与会者分别从宏观、研究和行业视角,重点围绕“公益慈善教育的现状与未来”、“公益慈善教育的践行与发展”、“公益慈善教育与人才的培育”等话题展开全面深刻的沟通和交流。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梅兵,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兼上海市社会团体管理局局长蒋蕊出席论坛。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邢和祥主持论坛开幕式。蒋蕊向华东师范大学授予“上海公益基地”铭牌,梅兵作为代表接受铭牌,标志着华东师范大学正式成为上海公益基地建设计划中的重要一员。

  公益教育不能满足行业发展需求

  梅兵在致辞中表示,公益慈善教育是公益慈善人才培养的基础,它促进社会公益慈善精神和公益慈善行为的形成,也标志着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公益慈善行业快速成长,对专业性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但我们公益教育却相对滞后,公益慈善管理的专业性研究及培训资源相对匮乏,公益教育和公益人才培养情况也远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从当前现状和未来趋势来看,公益慈善专业人才匮乏也将持续成为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瓶颈。为此,推进公益慈善教育,全面提升公益管理人才培养水平,也成为我们推动公益慈善事业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梅兵表示,华东师范大学十分注重发挥自身建设优势,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学校也依托相关学科建设优势,服务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学校依托社会发展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等建设,通过与上海紫江基金会合作,共同就公益人才培养和公益行业发展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联合打造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公益慈善中心,共同拓展公益慈善研究领域,服务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同时,充分发挥学校在在公益慈善领域研究力量和平台优势,在建设好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公益慈善中心的同时,全面服务公益慈善专业人才培养;进一步确立公益慈善管理的辅修专业计划、暑期学校计划、海外访学研修计划、公益项目创新设计等工作安排,为持续提升公益慈善领域各层次人才培养水平贡献力量。

  随后,论坛举行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公益慈善中心暑期课程开班仪式。会场首先播放了学员代表的采访视频《思诚&筑梦》,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不同院系的学生讲述了他们的公益梦想和公益实践,以及对于公益课程的期待和未来公益生活的展望。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公益慈善中心副理事长黄晨熹介绍公益慈善人才培养方案目标时认为,公益教育首先是“公民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慈善心,在年轻人心中播种下公益的种子。

  上海紫江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陈琳作为捐资方,进一步谈到项目规划和方向,并希望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公益慈善中心不断探索跨专业公益慈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落实学生公益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上海乃至华东地区的公益人才生态圈制定黄金标准,形成人才高地积聚,并成为中国公益行业重要的人力资源库。

  “行动学习”是公益教育的未来

  第一场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主持。基金会中心网执行副理事长程刚、美国纽约大学社会工作学院教授韩文瑞、微软大中华区副总裁谢恩伟和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助理院长兼教务长曾晶分别围绕公益教育的现状和未来这一宏观视角进行分享,并在圆桌论坛环节展开跨界互动。

  程刚重点介绍了全国基金会基本类型和发展趋势以及公益慈善从业人员状况,分析了专业公益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价值观。韩文瑞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分析了美国的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历史,指出“人本主义”理念在公益慈善教育中的重要性。谢恩伟从企业的角度,谈到了微软如何通过高科技产品创新造福帕金森症和盲人等残障人士。曾晶分享了深圳国际慈善学年四年的办学经验和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强调“行动学习”是公益教育的未来。

  第二场论坛由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研究员胡小军主持,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特聘教授高德胜、香港大学非营利管理学副课程总监陈瑜、美国罗格斯大学社会工作学院教授黄建忠、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与政策系主任陈友华从海内外研究视角围绕公益慈善教育的践行与发展进行交流。

  文军在分析公益慈善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指出通过公益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效结合的方式来化解当前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同时,他也提出公益慈善教育如何回归到人本身,如何来促进社会进步和全人类的发展。高德胜作为道德教育的学者,则深入分析了慈善和慈善教育的伦理基础。陈瑜与黄建忠分别分享了香港和美国高校中的公益慈善教育现状以及在激励青年人参与社会的特色课程。陈友华就中国公益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他特别强调人才与资源的匹配问题。

  搭建公益教育和人才培养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