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进社区的几个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要强化支撑体系,加大政策倾斜,聚集精准发力,攻克坚中之坚。对因病致贫群众,加大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帮扶力度。让慈善走进基层、走进社区,是贯彻落实习总书记“慈善救助”的基础。

所谓慈善进社区,就是根据救助对象量身定做,让每个社区居民和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参与慈善、拥抱慈善。为此,合肥市慈善协会董昭礼会长日前带领工作人员进村入户、走街串巷,就慈善进社区的几个问题作深入调研。

【机构问题】

机构进社区是根本。就合肥市而言,目前有904个社区,普遍存在慈善机构不健全的问题,有的开发区还没有成立慈善协会,乡镇街道基本上没有专门机构和工作人员负责慈善工作,基层的慈善工作人员一般是由从事民政工作的人员兼顾的,对慈善事务了解很少。对此,市慈善协会将根据《慈善法》的要求,借鉴先发地区的成功做法,一是在还没有成立慈善协会的地方尽快成立慈善协会;二是在基层社区设立慈善工作站;三是扶持慈善志愿者队伍,通过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形式,让专业的社工组织在基层唱主角,以此构建全方位多层次覆盖全市的慈善工作格局。

【项目问题】

项目进社区是关键。目前,基层社区开设和引进的慈善项目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距基层救助对象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有的项目甚至不切实际,即使开展了,光景不长,项目效果不理想,很难打造成品牌。为此,市慈善协会将在巩固和完善现有的“社区慈善超市”、“爱心助学”、“情暖万家”、“一张报纸献爱心”项目外,广泛征求民意,根据救助对象的需求,拟在全市创建100个慈善项目进社区,给各项目一定的扶持资金,以慈善项目成就慈善品牌,用慈善品牌提升慈善的社会影响力。

【经费问题】

经费进社区是基础。慈善经费进社区是一切慈善工作的基础,就目前而言,市级层面上的救助任务还十分艰巨。全市的低保户、五保户和低收入群体的比例不小,还有不少孤残儿童。眼下,群众的慈善意识虽有提升,但慈善募捐活动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常态化、制度化,募集渠道有限,资金募集量和省会城市也不相适应。对此,市慈善协会将依据《慈善法》的要求,一方面不断加强与有实力、有爱心的企业联系和沟通,宣传《慈善法》,有步骤地开展企业(或有实力的个人)冠名认捐活动,促进更多企业和富裕人士参与慈善事业;另一方面,广泛发动社会募捐,形成众心向善、人人行善的良好氛围。同时,借助合肥市在长三角世界级副中心的地位,开放视野,把资金募集渠道扩展到国内外,吸引一些国际性公益项目。

【服务问题】

服务进社区是重点。社区是慈善工作的“最后一公里”,这“一公里”更是爱心一公里,慈善项目再好,服务跟不上也会事与愿违。对此,市慈善协会将进一步明确和规范操作流程,现代慈善已形成一项专业、学科或事业,慈善友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要把友爱、仁慈贯穿在慈善服务的自始至终。一是完善与慈善事业相关的法律和政策,增强慈善工作的透明度,对慈善服务进行全程监督;二是特别注重慈善事业专门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批既懂专业知识,又懂社会工作,既有事业心,又有爱心、诚心、善心,甘愿奉献的专门人才,使慈善服务运行科学化、专门化,以提升慈善组织的社会形象。

【文化问题】

文化进社区是源泉。现代慈善是一种文化形态,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习惯,也是一种信仰选择。慈善进社区的源泉是慈善文化,只有当慈善融入基层,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习惯和信仰时,慈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进社区。对此,市慈善协会将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在社区建立慈善知识宣传栏,邀请专家进社区宣讲慈善文化,让慈善融入生活、融入工作;二是大力弘扬民间传统的慈善美德,讲好慈善故事,自古以来,乡土民众中对劝善去恶已经形成了一定意识,这种意识通过谚语、俗语、歌谣、格言、对联、神话以及民间故事,简洁而质朴地反映出来,并通过讲唱说书、戏剧、绘画、讲故事的形式加以塑造,要利用这些传统文化推动慈善文化的养成;三是要整合公众特别是有些富豪们的财富观和慈善观,宣传这种美德,形成一种人人友善的和谐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