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文化宣传进村入户,慈善救助项目如雨后春笋

  慈善如春雨,济困细无声。在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引领下,合肥慈善总会以人民幸福为基准,以美好生活为目标,慈善文化宣传进村入户,慈善救助项目如雨后春笋,慈善募捐手段丰富多彩,慈善专项资金推陈出新,慈善的执行力高效实在,慈善的公信力赞声不断,初步形成了社会熟悉慈善、人们认同慈善、公众参与慈善、爱心人士追求慈善的良好氛围。

    慈善理念更新

    党的十九大将发展慈善事业作为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纳入社会治理和救助体系,开辟了慈善事业的新时代。这不仅是慈善事业千载难逢的机遇,也是慈善事业的巨大挑战,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慈善事业怎么定位,如何发展?合肥市慈善总会的领导一边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一边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团工作的重要指示。大家感到新时代的慈善事业标准更高了,要求更严了,分量更重了。慈善作为一种社会公益性活动;不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应有之义,更是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为此,董昭礼会长带队,分成多个小组,先后来到北京、上海、南京、天津、广州、杭州等地考察学习,运用先发地区的新做法、新成果构建合肥大慈善思维,创建大慈善格局。在此基础上,总会领导还就怎样拓宽慈善文化传播途径;如何改进募捐手段;如何科学设定慈善救助项目;慈善如何走进精准扶贫;基层慈善组织形态如何创新等,先后12次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卷500余份,收集意见建议300余条,使合肥慈善一迈步就步入高起点。

    慈善救助平台更阔

    以慈善救助项目为抓手,借慈善平台唱“善”戏,是合肥慈善总会创新发展的又一特色。十个专门委员会各显神通,积极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拥军助友委员会在建军80周年前后,利用“助友”平台,先后走访50多名救助对象,为十多位救助对象送去善款,社会反响很好。书画艺术委员会利用书画平台,多次进行义卖,郭公达、裴家同等艺术家现场献艺,“中华慈善日”一天就获善款84万元。

    同时,2017年各专项资金的平台也纷纷登台,先后有6项专项资金启动,其中宁肯、慈善基金、中科大先研院企业家创新研修班、骨健康慈善扶贫基金、告白正能量慈善扶贫基金等,就吸引善款725万元,使专项资金增至25项。出现了救助平台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救助平台由一般救助向重点救助发展,使慈善救助平台更加规范、更趋合理。

    慈善文化传播更广

    社会进入新时代,慈善的力量就在民众之中。合肥慈善总会以慈善文化传播为切入口,加大宣传力度,在《合肥晚报》开辟慈善专版,先后刊发十二期;以“互联网+”为驱动,开通了合肥慈善网和微信公众号,利用《慈善法》颁布实施一周年,印制500余份宣传册、1000多份《慈善法》解读,制作慈善宣传展板12幅,使慈善知识进村入户,不断延伸慈善根系。慈善如果是一棵大树,那么社区、村镇就是大树的根,在这方面合肥慈善总会走了三步棋,一是慈善项目进社区,利用公益项目做宣传;二是慈善文化进社区;三是慈善义工进社区,让慈善文化植入人们的心田,不断浓厚慈善的社会氛围。

    慈善的受众面更宽

    合肥慈善总会把慈善的受众面作为慈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限度把有限的善款用到需要的地方,最大限度把需要救助的对象服务好。他们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扶贫助困。积极开展“慈善情暖万家”活动,先后为250名特困群众、600户特困家庭发放130万元救助款物,精准扶贫6.8万元。此外,各县(区)慈善超市为3200多名城乡困难人员和五保老人发放20万元的爱心衣物。二是支教助学。积极开展“慈善圆梦大学”活动,2017年共支出善款129.84万元,同时还支出18万元对成绩优异而家庭困难的中学生进行救助。三是扶老助孤。积极开展“重阳助老”活动,共支出10万元给200位特困老人进行慰问。四是医疗救助。2017年,共为814位患者发放赠药6586次,价值1.43亿元。

    一切为了慈善事业的努力都是高尚的行为;每做一件善事都是为家人和自己在积德。新时代呼唤着慈善,美好的生活呼唤着慈善,愿合肥市慈善总会越办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