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能转换,大武汉孵化新产业

(原标题:动能转换,大武汉孵化产业

    湖北日报讯 记者李墨

    在国外传媒关于武汉经济的报道中,武钢一直被看作“风向标”。“武钢打喷嚏,武汉就感冒”,曾是武汉经济多年的写照。
    过去5年,这座传统制造业城市,经济动能已悄然生变。
    2010年,武汉汽车产业超越钢铁,首次成为千亿产业。此后,平均一年新增一个千亿产业,现已形成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烟草、能源及环保等五大千亿产业。
    如今,该市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组成的“新三驾马车”正在发力,今年一季度,“新三驾马车”营业收入平均增速17.6%。围绕这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被纳入统计的1715家新兴企业,开始为武汉的经济规模、结构和质量重新定义。

  信息技术:再造工业“大脑”

    武汉市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该市信息技术产业营收同比增长16.5%。集成电路、通信设备制造、基础电子元器件及器材制造等行业,表现尤为突出。在武汉信息产业的“大本营”光谷,一季度光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业总收入达1173.7亿元。
    新一代“光制造”,为传统工业带来巨大变革。
    去年底,总投资240亿美元的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在武汉未来科技城开工建设,标志着中国集成电路存储芯片产业,在规模化发展上实现零的突破。
    这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有史以来最大单体投资项目,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最大单体投资高科技产业项目。
    它建成后,将带动设计、封装、制造、应用等芯片产业相关环节的发展,集合以天马、华星光电为代表的显示产业,以及华为、联想、富士康为代表的智能终端产业,共同打造万亿级的“芯片-显示-智能终端”全产业链。
    2014年,华星光电投资160亿元,动建国内首条第六代LTPS(低温多晶硅)中小尺寸面板生产线。上月,华星再次投下350亿元,在光谷打造第六代LTPS-AMOLED柔性显示面板生产线。紧随其后,我省又一百亿级显示面板航母——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也正式点亮第六代LTPS-AMOLED生产线,预计年内投产,项目总投资120亿元。
    两个“面板大王”,总投资达630亿元,成为武汉“光制造”的中流砥柱。
  过去5年,华工科技在孝感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热敏功能陶瓷器件产业基地,日产传感器180万只,成为当地第一纳税大户。去年,其五大业务板块中,光通信器件增速近70%,激光装备制造超过100%。
    过去5年,长飞上市,不断开拓世界版图,让中国之“光”穿透全球50多个国家,并在南非、缅甸、印尼等多国设厂。去年,长飞总营收81亿元,同比增长20.4%。光纤、光缆及光纤预制棒三大主营业务,全面问鼎世界第一。
    过去5年,依托创新驱动,烽火科技年销售规模跨越300亿元,光通信系统、光纤光缆、光电子器件综合竞争力排名全部进入全球前5,其中光电子器件国内第一。
    时下,光谷正在建设全球光电子信息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高地。光通信、激光、地球空间信息等产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跨界创新。

  生命健康:奔腾经济“血液”

    2010年,亚洲最大的医药研发服务外包企业药明康德入驻光谷生物城,投资1亿美元建设研发大楼。两年后,武汉公司正式开业,成为药明康德进军中西部地区的战略核心。
    目前,武汉药明康德年收入过4亿元,员工超过1200人,成为我省最大的医药研发离岸服务外包企业。并决定追投48亿元,在光谷生物城建设国际医药创新基地。
    7年前,华大基因落户光谷,定位于建设全球医学健康检测和科技服务中心。
    如今,一个集测序设备及诊断试剂生产、科研测序服务、临床基因诊断等为一体的全基因组产业链已然形成。
    今年,华大基因计划斥资30亿元,用10年时间,在光谷生物城建设集研发、生产、健康医疗、教育为一体的健康小镇。一期项目中,包括小型测序仪的生产制造中心、国家基因库备份库。
    在“基因之王”的全国布局中,武汉已成为仅次于深圳的第二大研发生产总部。
    去年,光谷生物产业总收入首次跨越1000亿元台阶,蝉联全国生物产业园区三甲。
    过去5年,人福医药国际化步伐不断加码,营业收入跨越百亿大关,达123.31亿元。
    去年,人福收购美国主流仿制药企Epic制药公司100%股权,刷新中国企业收购海外药企纪录。与此同时,人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化学1.1类新药PARP抑制剂,获国家食药总局核准签发临床试验批件,进入临床。而这仅仅只是人福20多个在研的一类新药之一。
    2010年,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杨代常走出实验室,搬到光谷生物城,组建中试车间,投入“稻米造血”的临床前研究。
    经过持续攻坚,上月,禾元生物全球首创的“稻米造血”生物技术——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注射液,获国家食药总局药物临床试验批件,进入人体临床试验。该成果已申请国家一类生物新药,预计5年可上市,用于医院治疗肝腹水、烧伤烫伤、失血过多导致的休克等,缓解血荒。
    以人福医药、禾元生物为代表,光谷生物城目前有300多个新药项目在研,40多个新药进入临床,其中3个为一类新药。
    一季度,武汉市生命健康产业增幅18.6%。其中,化学药品制剂营收增长超过20%,医疗器械增速超过50%。

  智能制造:重构产业“筋骨”

    过去5年,在富士康武汉工厂,最大的变革莫过于机器换人——大量制造工位已被机器人替代。
    该厂生产工人从高峰时的4万人,减少到不足2万人。在生产台式电脑机箱的F区冲压车间,共有150台机器人,75%的工位实现自动化。注塑成型车间已经实现“黑灯车间”,可实现24小时运转。
    而围绕另一个新兴产业北斗,各种智能终端也在近年方兴未艾。
    去年4月初,武汉东三环上的一辆特殊汽车,引得过往司机瞪大眼睛——驾驶室里,方向盘自己转动,司机竟在喝水翻报纸。这辆由东风风神A60改装的自动驾驶汽车,从光谷二路至武汉火车站来回近60公里,均靠北斗“天眼”及电脑程序控制完成。
    这辆自动驾驶汽车由武汉依迅公司、武汉大学和东风汽车组建的联合团队研发。依迅公司董事长付诚介绍,作为华中最大的北斗智造和运营服务企业,过去两年,依迅一直在投入基于北斗定位的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并累计完成了8万公里道路测试。
    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太子湖创新谷,一批从事智能工厂流水线设计的高新企业正在聚集。大唐广电看中这里的汽车制造业,正埋头为车企智能流水线的升级提供定制化软件服务。该公司还与西门子合作,在经开区搭建智能制造研发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
    目前,武汉经开区已有40余家企业向智能工厂转型升级,200余家企业即将开启智能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