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两次击中同一地点 这不是巧合

外国有句俗话说,闪电从来不会两次击中同一个地方。然而,现实当中闪电的的确确会连续两次击中同一个地方,这是一种奇特的天气现象,然而却一直没有得到权威的科学解释,因为闪电的能量太强,持续的时间太短,科学家很难捕捉和观测闪电发生过程中的一些细节。

 

近日,荷兰格罗宁根大学(Groningen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使用一种名为低频阵列(LOFAR)的新型射电望远镜,可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详细地观测闪电。LOFAR是由遍布北欧的数千根天线组成的,天线通过光纤电缆与中央计算机相连。这台射电望远镜主要是为天文观测而研制的,但它的频率范围也恰巧适合于研究闪电。

 

闪电发生前,强大的上升气流使大块的雷暴云中产生静电。这时,雷暴云的一部分带正电荷,另一部分带负电荷。当这两种电荷之间间隔的距离足够大时,就会发生猛烈的放电——也就是闪电。这种放电过程最先从雷暴云中的一小块区域开始,发展成一个带有分叉的电荷通道,这个通道可以达到几公里长。电荷通道连接地面和雷暴云,雷暴云是正极,地面是负极。在闪电发生期间,电荷从通道的正极传到负极,也就是从雷暴云传到地面,从而使雷暴云里的电荷释放到大地中。

雷暴云中电荷分离,蓄势待发

闪电产生的无线电信号,位于甚高频(VHF)波段。在负极通道的尖端,例如地面上的避雷针的顶端,可以检测到强烈的VHF信号,另外,雷暴云内部,也有大量的VHF信号。LOFAR具有非常精确的时间序列和非常高的空间分辨率,可以精确定位VHF信号源,因此能够获取比其他闪电探测系统多10倍的VHF信号。LOFAR的核心区域天线密度最高,空间分辨精度约为一米,时间分辨率在纳秒级。荷兰科学家使用LOFAR,结合一种新的数据算法,获得了闪电的高分辨率的三维图像,也就是给闪电“拍照”。

LOFAR观察到闪电的“针”状结构

通过分析LOFAR获得的闪电的照片,荷兰科学家们发现,闪电发生时,电荷流经的通道内会出现一些“针”状结构。如果在第一次闪电发生时,电荷没有完全释放,就会有一部分剩余电荷储存在这些“针”状结构中,这部分剩余电荷可以通过相同的通道,触发第二次闪电。这些“针”状结构的长度可以达到100米,直径小于5米。在此项研究发表之前,没有科学家观察到这种“针”状结构,是因为对于其它闪电探测系统来说,这些“针”状结构尺寸太小,寿命太短。

综上所述,第二道闪电产生的原因是,储存在“针”状结构当中的电荷沿着之前形成的电荷通道释放。第二道闪电沿用了第一道闪电的电荷通道,因此两次闪电会击中同一个地方,这并不是巧合。

结语

两次闪电连续击中同一个地方,这不是巧合。我们看到的闪电是连接天与地之间的电荷通道。雷暴云中的能量在一次闪电过后没有完全释放,再次释放时还会沿用前一次闪电的通道,所以会击中前一次闪电的目标。

读者们在日常躲雨的时候,如果发现闪电击中了附近的哪个目标,最好尽快远离这块区域,保障人身安全。

闪电是再常见不过的天气现象,在科学仪器的眼中也会变得更加生动。科学真是妙不可言。

这项研究的全部结果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上。


来源: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1149935538988781&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