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佛乐:千年梵音的现代传承

(原标题:五台山佛乐:千年梵音的现代传承)

新华社太原8月7日电(记者王学涛 霍瑶)因为佛乐,27岁的僧人释演隆在五台山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听到佛乐就喜欢上了,特别清净、安详。练习三年后,现在擅长吹笙。”释演隆说,他几乎每天都在练习佛乐演奏,烦恼时一个人或几个人吹一吹可以调整心态。

作为北方佛乐的代表,五台山佛乐源于印度佛教音乐,在唐代达到繁盛。自民国以来,五台山佛乐逐渐衰微,从20世纪80年代起,虽然得到传承与发展,但由于僧人流动性大,传承一度不容乐观。

为了保护五台山佛乐,2006年中国政府将其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陆续确定了三位传承人,其中包括两名汉传佛教音乐传承人和一名藏传佛教音乐传承人,并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

释演隆的恩师果祥法师是五台山佛乐传承人之一,在他的培养下,殊像寺目前有二十余位懂佛乐的僧人。

“来殊像寺出家,佛乐是必修课。”果祥法师说,除非有佛事活动,殊像寺的僧人几乎每天学习佛乐。正是有像释演隆这样年轻僧人的努力,五台山佛乐才得以传承。

谈起学佛乐的方法,释演隆归纳为“苦练硬功”。由于乐谱是少数人才看得懂的工尺谱,学习佛乐需要师父口传心授,先将乐谱熟记于心,然后上乐器练习手指与呼吸的配合,最后练“冻功”以克服五台山冬天的寒冷气候。

“练不下 冻功 手指就不灵活。”释演隆说,他在零下30摄氏度的天气练习吹笙,刚开始手冻到没有知觉,后来慢慢习惯,再冷的天手指都是热的。

除了僧人,佛乐研究者们也在努力传承五台山佛乐。山西省音乐舞蹈研究所研究员韩军就是其中一位。今年64岁的韩军与五台山佛乐结缘于1986年,之后的30年间,他一直致力于五台山佛乐的调查研究。

“主要根据录音,用简谱或五线谱把佛乐记录下来。后人看了谱子,基本上就可以唱了。”韩军说,八十年代至今他共整理了200余首五台山佛乐曲目。

韩军介绍说,五台山佛乐中除法器外,使用的乐器主要有笙、管、笛。每一段经文的唱诵都是艺术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比如“焰口”,在长达四个多小时的法事活动中,时唱、时吟、时诵,再加上优美的“手印”,宛如一场艺术盛宴。

“五台山佛乐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它的独特性、多样性、古老性和地域性。”韩军说,从五台山佛乐中,可以得到我们民族传统音乐古老的信息,堪称中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

提起五台山佛乐的传承,韩军充满了信心:“现在比80年代的时候好多了,那时候几个寺庙找半天才能凑几个人,现在寺院内不乏精通佛乐的僧人。”

(原标题:五台山佛乐:千年梵音的现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