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佛教寺庙再纠结于商业化

  据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县委宣传部官方微博消息,2014年8月16日,针对个别人在微博上散布的“晋城镇政府将寺院商业化、公司化”说法及盘龙寺“闭门谢客”一事,晋宁县民宗局及时进行调查了解。盘龙寺寺门已于17日上午11:30打开。(8月17日人民网)
  
  一边是千年古刹,一边是地方政府,盘龙寺关门之事已经成为了罗生门。毕竟获取的信息有限,暂且不论孰是孰非。然而不可忽视的现实的情况是,如今各地确有不少寺庙沉浸在浓重的商业氛围中,寺院中的天价香火;寺院外价格不菲的餐馆;甚至有的寺院用大喇叭兜售商品,让前来的游客完全感受不到烧香礼佛的清净。有人就情不自禁地问:无孔不入的商业化,会不会对那些年轻僧人的修行产生影响。或许,现实窘境折射出更深层面的问题——寺庙到底要不要商业化?
  
  佛教具有其特殊性,对于寺院而言,如何让生活在一起几十位、上百位僧人衣食无忧,是他们所绕不开的生存问题。在古代,一些佛教寺院有山林田产,有的僧人一方面利用闲置的资金放贷,另外一方面将多余的土地出租给农户耕种。其实,世界上的宗教都是理念上信奉清贫,但是又无法真正摆脱经费上的困扰。加之,除了一些知名度较高的寺庙之外,普通的寺庙,在人员的“自养”与寺庙的日常维护管理也存在一些资金缺口。从这个角度而言,寺庙如果完全不考虑商业化,又显得不现实。
  
  说到底,佛教的寺庙作为宗教场所,要处理好商业活动与正常宗教活动之间的关系。香客兴旺、旅游者众多,给寺庙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但这并不能代表寺庙可以全盘实现商业化。以宗教信仰来看,寺庙越是正规,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前来。佛教越是商业化,可以获得一时之利,但是只能与教义渐行渐远,反过来也只能损坏旅游资源。
  
  现代社会情感空虚、精神焦虑成为困扰现代人的问题,而作为佛教僧人,要注重社会效益转变寺庙发展方式,不能只给人们提供“烧烧香”、“拜拜佛”,这样带有明显功利色彩的“初级产品”。寺庙僧人不妨在正常的修炼之余,帮助大众更好地融入到佛教宗教的文化之中,感受到佛教文化的魅力,比如可以定期参观僧人的饮食起居、与僧人对话、通俗的讲经活动。以此,给现代人提供精神抚慰功能,这与“佛法不离世间觉”的教义观念不谋而合。
  


  当然,如何实现佛教的宗教属性与经济的要求融合在一起,赤裸裸地商业化显然不是最佳选择。不妨将弘扬佛法与人们的需要结合起来,打造深入了解的佛教文化休闲产品。利用寺庙的现有资源,开班佛教文化的“佛教游”,一方面让游客参与放生等法事活动,导人积极向善。同时,也要重视仪式化的体验,让游客体验素斋、佛乐、日常功课体验。将佛教的劝导功能与旅游结合起来,不仅能帮助社会提高道德修养,也能增加旅游者的停留时间,获得适度的、无争议的旅游收入,何乐而不为?
  
  作为地方政府,寺庙如何发展,要尊重寺庙僧人的意见。毕竟,佛教不是敛财的工具,过度的商业化,不仅干扰了僧众的正常事佛,也会对佛教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不过,对于佛教僧人而言,不能止步于追求寺庙开支无忧,如何让宗教发挥应有的社会功能,别让佛教寺庙再纠结于商业化,离不开他们在佛教管理制度上“做功课”。其中,佛教寺庙应该培养更多的“僧才”,让这个古老的宗教释放更多的想象力。
  
  文/章正

(原标题:别让佛教寺庙再纠结于商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