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

 
《中国佛教文化》原著书影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

 
《中国佛教文化》英文版书影  

  《中国佛教文化》,原著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英文版(China’s Buddhist Culture,项目批准号为10WZJ001)由圣智学习出版公司(Cengage Learning)2011年1月出版。作者方立天,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佛教哲学》、《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等。译者惟善,斯里兰卡凯拉尼亚大学巴利语和佛教研究生院哲学博士,现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主要从事印度佛教哲学、南传佛教及梵文、巴利文等方面的研究。

  本书的目的是为读者了解中国佛教文化与传统文化提供基础知识,其内容主要围绕着揭示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内在关联展开。

  在分析佛教与中国文化的横向联系方面,本书设六章,分别从政治意识、伦理、哲学、文学、艺术和民俗六个方面加以论述。在阐述佛教与政治、哲学、伦理三者的关系时,着重跟踪历史的发展进程,从不同时代的历史实际出发,力求客观地揭示彼此之间的真实关系。文中强调佛教与中国政治关系的复杂性,认为佛教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一致是基本的,这表现为佛教往往被封建统治阶级利用来对付社会危机、干预社会危机和逃避社会危机。但是佛教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也有矛盾的一面,“三武一宗”的四次灭佛事件就是这种矛盾的突出表现。文中还指出,佛教在长期为封建统治阶级作为麻痹人民斗志工具的同时,也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进步的人们所利用,表现出佛教社会功能的多重性质。在阐述佛教与中国伦理的关系时指出,虽然佛教也力图保持自己宗教伦理的个性和特征,但是在长期专制社会中始终采取迎合、附会、调和、融合儒家伦理的基本立场,成为儒家伦理的附庸和补充,表现了中国儒家伦理本位的巩固和强大,也表明了佛教的适应能力和妥协性格。至于佛教与中国哲学的关系,情况又有所不同。初期中国佛教哲学依附于魏晋玄学而流行,随后不久引发出佛教哲学与世俗哲学的论战(如神灭和神不灭之争、因果报应和反因果报应之争等),此后中国佛教学者转而注重佛教理论的改造和创新,形成了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中国化的佛教宗派,提出了许多与印度佛教哲学不同的命题和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哲学,后来又为宋明理学所吸收,与中国固有哲学合流,成为古代传统哲学的一部分。本书在阐述佛教与文学、艺术、民俗三者的关系时,着重从中归结出几个主要问题,来展示佛教在这些领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和影响。文中通过对佛教翻译文学,以及佛教与诗歌、说唱文学、古典小说、文学理论批评和词汇的关系的简要论述,认为佛教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贡献是显著的。文中在简要介绍佛教的建筑、雕塑、绘画和音乐之后,认为佛教在中国艺术史上的贡献是巨大的。本书认为,佛教在文学、艺术上所起的作用和在伦理、哲学上所起的作用不同,它的积极作用超过了消极作用。本书还就寺院的节日、僧侣的生活习惯对于民间节日和风俗习惯的影响,作了简要叙述,借以进一步窥见佛教文化影响之深广。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当然不止于这些方面,但上述这些方面却是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

  该书的电子图书,已借助圣智旗下的盖尔虚拟参考书图书馆(GVRL,Gale Virtual Reference Library)平台,推介给西方主要大学的图书馆,如哈佛大学图书馆、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