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窄巷子旁 挖出千年名刹"福感寺"

宽窄巷子旁 挖出千年名刹

成都市实业街福感寺遗址考古现场,遗址南区发掘情况。

宽窄巷子旁 挖出千年名刹

福感寺遗址考古现场出土的石刻残件。上面刻有“福感寺”的字样。

宽窄巷子旁 挖出千年名刹

佛像出土情况。

宽窄巷子旁 挖出千年名刹

出土的石刻残件。

  千年前,唐代诗人刘禹锡游至成都,挥墨写下《成都府新修福成(感)寺记》,赞其“绣于碧霄,望之如昆阆间物”。

  始建于两晋,声隆于盛唐的福感寺,受唐末战乱的影响走向衰落,不仅湮没于历史烟云,更让后人几无踪可寻,由此在考古界还留下一段公案——福感寺遗址到底位于成都何地?

  今年6月,历时1年的考古发掘后,考古人员凭藉刻有“传今福感寺”的经版,确认了福感寺遗址所处地标——宽窄巷子旁,实业街原实业宾馆处。一千多块出土的经版上,刻着佛教经典;一些篆刻文字上还残留着的金粉,展现着往昔的肃然;栩栩如生的石刻造像,传递出僧侣的信念……地底下的实证,将文献资料中的名寺逐步还原,一场历时30年的古寺寻踪也就此落定。

  古寺寻踪 出土经版石刻确认福感寺坐标

  据介绍,考古人员于去年4月,在实业街正式开始了对福感寺的发掘。

  成都市考古所副研究员易立、张雪芬是成都实业街工地的考古发掘领队。他们对福感寺的了解,以往都来自文献:福感寺从东晋延续到两宋,一度是益州(成都)名寺,常有高僧驻留。唐代高僧道宣就在《集神州三宝感通录》里记载,成都时年常有旱涝,官家祈雨都要到这来,祈而有应,特有感征,寺庙因此得名“福感”。唐末宋初,战乱波及,一度香火鼎盛的福感寺,逐渐衰落。

  张雪芬回忆,他们在发掘现场,发现了一块蟠龙碑首,上刻“大唐益州福”的字样,但这块碑首是残缺的。队员们猜想,另一半上,会不会刻着“感寺”?毕竟,在文献中,福感寺就在这一带。直到一块石刻经版的出土,证实了他们的猜想,因为上面清晰地刻有“传今福感寺”。继续阅读石刻,“章仇来临”几个字显现,又令她联想起不同的僧侣传里提到的一件事:章仇移塔。张雪芬说,这个故事有些夸张,但章仇兼琼确有其人。

  据史料记载,章仇兼琼治理蜀地,德政颇多,政绩斐然,民常怀其恩惠。不仅如此,他还曾在福感寺捐建佛塔,捐资助建乐山大佛。因交好杨贵妃和杨国忠,被荐为户部尚书、殿中监。

  还原盛景 上万平米发掘已显古寺盛时风华

  易立介绍,此次考古发掘面积达1万1千平米,“能挖的都挖了。”但挖掘区域里,福感寺只占了一部分面积,而且因为破坏严重,寺庙遗址在整个发掘现场的占比,尚无法确定。尽管如此,寺庙当年香火旺盛的概貌已可以勾勒。

  据称,此次考古,发现了塔基、房址、水井、道路、沟渠等遗迹。而出土文物中,最为吸睛的可能要属一千多块石刻经版了。经版上秀丽的楷书、行书字样,经辨认,出自《金刚经》、《妙法莲华经》、《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等佛教经典。其中,一些篆刻文字上还残留着的金粉,展现出往昔的肃然。据称,以往这些文字上都涂有金粉,只是部分的消褪了。经版质地都是本地产红砂岩,因湿度不同,呈现出或深或浅的颜色。

  而多达五六百块的石刻造像残件,则展示了当时的寺庙文化。易立说,按照残件还原,最高的可达四五米。经考古人员清理后的造像,已可清晰辨认:庄严祥和的菩萨、目光炯炯的天王、自在安逸的伎乐、手捧莲花的供养人……它们千姿百态,神态不一。留存下来的佛像抑或宽额丰颐、体态丰腴;抑或身著璎珞、姿容凝重。张雪芬说,不同的僧侣巧匠雕刻出来的造像,神态都不一样,这和他们的内心想象有关。

  石刻有95%都取自红砂岩,小部分取自黄砂岩。红砂岩石质较软,易于雕刻,在当时是最普遍的雕刻石材。

  同时,考古发掘而出的蟠龙碑首、模印密檐塔砖、有铭文的琉璃瓦等建筑构件,也旁证了当年的盛况。此外,还伴随岀土了大量杯、碟、碗、盏等日用陶瓷器。

  佛寺聚集 宽窄巷附近为当时宗教文化重地

  “福感寺并不是孤立的存在。”易立说,在附近区域,比如宽窄巷子、西安路,同仁路,发现过不少寺院,而且历年来,也都有大量佛教遗存陆续出土。可以看出,这是成都当年重要宗教文化区域。

  据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透露,2014年12月15日,他们在青羊区下同仁路126号、原成都市水表厂厂区的考古发掘现场(北面与实业街相邻,东南方向距宽窄巷子街区约200米),出土了80余件石刻佛像及残件。这些造像均为红砂石质地,个别外有贴金,极为精美。初步判断,这批造像的时代集中在南北朝至唐之间,其中一件单体倚坐式托塔天王像更是极为罕见的珍宝。

  考古人员认为,福感寺的兴衰,均与其相应的时代息息相关。两晋时期,数位高僧从洛阳等地抵达成都,筑起“大石寺”。后来,官人百姓来此祈福,遂更名为“福感寺”。唐玄宗、唐僖宗为躲避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出逃至川,引入大量文人墨客、能工巧匠、虔诚僧侣。寺院佛龛、佛教造像也由川北向南成燎原之势。而此时,福感寺的兴盛也达到顶峰。

  据史料记载,唐代高僧玄奘来到川时,福感寺正处于兴盛时期。而唐代诗人刘禹锡游川时,更是作下《成都府新修福成(感)寺记》,力赞寺庙“绣于碧霄,望之如昆阆间物”。

  到了唐朝末年,受到战乱的影响,福感寺走向衰落,直至湮没于历史烟云。

  福感寺 传·奇

  章仇移塔

  据考古工作人员介绍,在一些僧侣传上有过“章仇移塔”的记载,而此塔便来自福感寺。

  唐朝开元天宝年间,集军政大权为一身的益州最高长官章仇兼琼,刚刚走出剑门关,不想遇到一个巨人相迎。巨人为福感寺的守塔神,称寺庙的塔位置不好,特意求章仇帮助把塔移位。于是,章仇兼琼将塔向东北方向,移了42步……

  地震不倒

  福感寺到底有多繁盛?正史难寻。但在一本僧侣传里,可以寻得一个影像:唐代高僧道宣,亲见福感寺筑有一座9层高的宝塔,雄伟壮丽,令人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