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甘肃】大崇教寺 追寻岷州藏传佛教的遗迹

  本报特约撰稿人彭晓静

  岷县位于甘肃省定西市西南部,地处陇中黄土高原、甘南草原和陇南山地的交界地区。秦统一六国前,即建县制,西魏大统十年(544年)始置岷州。岷州卫,在历史上曾是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的州卫之一。明初,岷州卫成为河、湟、洮、岷防御带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据点。随着明代藏传佛教在岷州地区的兴盛,在明政府对藏传佛教各派实行“多封众建”的政策下,进贡中央的近边番僧络绎不绝。朝廷的封赏一方面使寺院的经济实力增强,另一方面也使当地百姓的经济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作为岷州历史规模最大、声名最显赫的大崇教寺,成为岷州藏传佛教发展的一个象征。

【绚丽甘肃】大崇教寺 追寻岷州藏传佛教的遗迹

2015年经文保部门修复后的大崇教寺

【绚丽甘肃】大崇教寺 追寻岷州藏传佛教的遗迹

明代灌顶净觉佑善大国师印

  岷州“第二个卫地”

  佛教传入岷州之时可溯及唐朝。唐神龙元年(705年),唐中宗敕天下诸州各置一大唐中兴寺,唐景龙元年(707年)改为龙兴寺。岷州历史上著名大崇教寺的前身——灵鹫寺即建于此时。自唐代宗宝应二年(763年)岷州陷于吐蕃,历经唐末、五代,直到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王韶收复岷州,在这三百年中,鄯、阶、宕、洮、岷、文、秦、泾、渭等州悉数落入吐蕃,吐蕃部族逐渐迁入安多地区。至宋代,岷州早已蕃族云集。北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种谔倡修藏传佛教寺院——广仁禅院,今已无迹可寻,仅留下《新修岷州广仁禅院碑》。除广仁禅院外,宋代岷州还修建有报恩寺、普救寺、钦化禅院等。至明代,岷州成为藏传佛教兴盛之地,寺院激增,僧人数量庞大,受到朝廷敕封高僧人数在整个岷州历史上绝无仅有。彼时岷州境内藏传佛教寺院达360座之多,属大崇教寺管辖即有108座,并由朝廷准许设立僧纲司,实行政教合一。其创建者班丹扎释(当地人称“后法王”)多次受命出使西藏、四川、青海等地,安抚、协调、处理宗教和地方事务。明清时期的佛教建筑遗存至今基本完好的现存10余处。明初岷州卫就是河、湟、洮、岷防御带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据点。作为岷州历史规模最大、声名最显赫的大崇教寺,被称为“第二个卫地”。

  大崇教寺位于甘肃岷县梅川镇萨子山麓,清代《岷州志》载:“大崇教寺,在城东北四十里,宣德元年敕建,钦赐珠伞、棕桥、金印等物,犹存。”《安多政教史》一书中对大崇教寺历史记载较为详尽。大崇教寺原名隆主德庆林寺,俗称东寺,是岷州高僧班丹扎释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创建,当时规模较小,名声不大,到宣德年间才得以大规模扩建壮大。“宣德三年,为了维修佛殿特赐敕书,命两位大臣负责修佛殿的工程,又降圣旨派地方大小官员一百多名,部落大小土官二百名,各种技术人员一百一十名,军人乌拉两千零五人,重修故刹。扩建为宫殿式大佛殿,钟、鼓楼房两旁有抱厦庑堂六列,有天王殿、碑亭等,都饰以琉璃瓦和飞檐,还有廊房六十间。”寺内供奉有众多具有藏传佛教特色的佛像、菩萨、本尊、护法神像,还有汉文版《甘珠尔》大藏经、哈立麻大宝法王像、佛塔、立体坛城、唐卡等。寺中的供品多为皇家所赐的精美用品,如金制曼扎、金灯、银灯、水晶和玛瑙宝瓶、铜香炉、幡、伞、华盖等。“佛殿外围有僧寮二百间,围以大垣墙,院内铺以石块和转。”大崇教寺的建筑风格完全采用了内地工艺,殿内供奉,充分体现了汉藏文化的交融合璧。

  大崇教寺内部堂皇富丽,供藏着许多佛像和珍宝,整体布局气势宏伟,形如小城,分为前八院和后八院。大崇教寺扩建完成后,明宣宗特赐寺名“大崇教寺”,立碑纪其事,《岷州志》录有全文。大崇教寺不仅本身规模巨大,而且还有很多属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寺院体系。从文献相关记载中可知大崇教寺与安多其他藏传佛教寺院不同,是在明宣宗的亲自指导下进行的,是中央政府资助兴建,因此规模宏大,气度不凡,具有特殊地位。因皇家支持,该寺社会地位不断提升,成为明代岷州藏传佛教文化中心。大崇教寺地处边陲,是连接朝廷和卫藏的纽带,寺中众多的御赐之物,便是朝廷对其重视的见证。朝廷对大崇教寺的支持和扩建,除因岷州地处明代西北边疆,藏族部落众多,建造寺院能起到教化一方的功用外,还有特殊缘由,这与大崇教寺的创建者——岷州高僧班丹扎释在明宫廷中的影响力是密不可分的。明宣宗大张旗鼓地支持扩建大崇教寺,亦是对班丹扎释的重视、推崇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