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念阿弥陀佛这四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

原标题:我们常念“阿弥陀佛” 这四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

民歌《茉莉花》传说和他有关

东林寺门前有一条潺潺溪水,慧远送别客人,如果越过溪水,水中就会隐隐发出虎啸之声,所以取名叫“虎溪”。从此,不论哪个大人物,慧远相送都不出虎溪。

桓玄曾路过庐山,邀请他下山一见,慧远婉言谢绝。桓玄只好亲自上山,看到慧远神情庄重,不由自主地合手敬礼。

桓玄问:“不敢毁伤,何以剪削? ”

慧远答:“立身行道。”

桓玄的意思是:《孝经》第一章里面说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给的,不敢损毁伤残,你既然剪了头发,那就是不孝了。慧远的四个字也是出自《孝经》第一章,意思是行孝最终目的是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

《孝经》原文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慧远回答得巧妙又简洁,桓玄大为赞叹,下山后说:这个人平生所未见。

桓玄认为佛教徒应当和普通人一样,遵循礼法名教,于是想制定一条法律:僧人见到王者也要下拜致敬。

他派人征询慧远的意见,慧远写了一篇文章《沙门不敬王者论》,核心观点是:僧人不应当以世法为准则。桓玄只好作罢,从此,僧人不臣服于王权成了中国宗教的一条原则。

除了这些正统新闻外,慧远在庐山还有一些有趣“花絮”。

庐山本来就有云雾茶,但一直是原生态。慧远来了以后,自己动手加工,拿出来招待朋友。由于他这个大名人代言,云雾茶开始扬名天下。到了宋代,被列为皇室的“贡茶”。

此外,民歌《茉莉花》传说也和他有关。茉莉花原来产在印度,东汉时,随着佛教的传入,茉莉花就像“陪嫁”也来到中国。因为颜色雪白,浓香四溢,看上去端庄圣洁,僧人们一见倾心,大量种在寺庙周围,许多佛香就是用茉莉花作为原料。其中有音乐才子,为心中“女神”谱写了佛乐《八段锦》。

慧远到了南方后,曲子开始在江南流行,又沿着江水漂流,来到建康。经过后人无数次加工,成了风靡全国的民歌。

慧远外表是个不苟言笑的老师,内心其实也有浪漫情怀。400年夏天,他带着30多个弟子游玩庐山石门涧,这次活动非常像王羲之组织的兰亭游,弟子们相当兴奋,纷纷赋诗。慧远心潮澎湃,不仅现场作诗,还把所有人的作品汇编成集,写了一个序,叫做《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并序》,行文流畅,意境优美。这成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篇山水游记名篇。

他此后一生都在东林寺内,30年不出庐山。

416年的一天,他突然病重,弟子们叩头下跪,请求他喝一些用豉(用熟的黄豆或黑豆发酵后制成的食品)浸成的药酒,慧远不喝;又请求他喝米汁,还是不喝;又请求他喝蜜水。

慧远问旁边解说戒律的僧人:这个能喝吗?

弟子们翻阅经文,看看有没有这个规定,还没有翻完慧远就去世了,享年83岁。他临终遗言,将裸露的尸体放在松树之下,同于草木。然后,再下地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