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佛教圣僧,怎会留恋红尘,留下法种?

五胡十六国时期,羌人建立了后秦,定都长安,在后秦的三代皇帝中,文桓帝姚兴算是有所作为的,比较勤政爱民,这得益于他对佛教的信仰。

姚兴即位不久,想起爷爷曾对自己说过,羌人与佛有缘,当年在艰难的迁徙中,曾有高僧多次帮助羌族人。于是,姚兴派法显去天竺取经,又派人到西凉去迎接回一位天竺高僧——鸠摩罗什。鸠摩罗什来到长安时已经58岁,到长安不久,鸠摩罗什便开始译经说法,招收弟子,并主持了三千多人的佛经译场,姚兴有空就来参加翻译与校对工作。

他是佛教圣僧,怎会留恋红尘,留下法种?


耳濡目染之下,姚兴也略通了一些佛理,有一日,姚兴见到“众生平等”四个字,似懂非懂,便向鸠摩罗什请教,为了这四个字,姚兴罢朝三天,与鸠摩罗什畅谈了三天三夜。

三天后,姚兴好像变了个人,他拜鸠摩罗什为国师,并颁发诏书,释放因兵荒马乱而自卖为奴隶的平民,各地官员协同做好赎买之事。这一诏令让很多人活得了自由,当年迁徙中流失的羌人也陆续回来,姚兴的族叔和族兄弟也辗转到了长安。姚兴觉得,自己祖父和父亲的愿望实现了,因此很是感激鸠摩罗什的指点。

那时,长安是多民族聚居之地,人们常常因肤色、习俗、宗教见解的不同而争执,随着鸠摩罗什在长安开讲“大乘经”,不同肤色服饰、经历战乱的人对“戒杀生”的佛教很感兴趣,缓解了他们之间的矛盾。每一次进了寺庙,姚兴都很感动,他看到不同的人在诵经时的和谐,常常感动的热泪盈眶。

姚兴觉得这位叫鸠摩罗什的高僧是举世无双的大德智人,他就很想为鸠摩罗什做一件事,姚兴虽是出于好心,想不到却闹出了佛教史上的一个大笑话。

有一次,姚兴对鸠摩罗什说:“大师聪明超常,天下无双,可不能使法种无嗣啊!”他总觉得鸠摩罗什如果不能留下后代,是人世间极大的遗憾和损失。姚兴见鸠摩罗什孤身一人,生活清苦,心里很过意不去,总想给他娶一位妻子。

这天,西明阁中来了二十多个宫廷侍卫,他们不由分说地将鸠摩罗什“请”上马车,强行将他迁出僧坊。马上载着他来到一座华贵的府邸前,大门一开,十个花枝招展的女伎迎面走来,鸠摩罗什一见惊呆了,这就是姚兴为了让鸠摩罗什留下“法种”,强行赐给国师的。

当晚,姚兴亲自来祝贺。十个美女摆下了丰盛的宴席,桌上摆着姚兴钦赐的八坛美酒。姚兴请鸠摩罗什看在他的面子上破一次戒。羌人喜欢喝“咂酒”,饮酒的时候在酒坛里插一根竹管,双手握住吸管,尊长者先吸,随后众人轮流喝。

现在是美酒佳人,君王在侧,在声声“随缘”的劝说中,鸠摩罗什既不好扫他们的兴,又不好翻脸,他深知姚兴是个很有人情味的人,于是握住竹管,说了句“否极泰来”的吉祥语,接着便轻轻吸了一口。紧接着姚兴与十个美女也都喝了起来。

鸠摩罗什糊里糊涂就破了色戒,十个月后,竟生下一对双胞胎。姚兴一听,高兴极了,他觉得总算对得起这位不远万里而来的高僧了。在姚兴看来,鸠摩罗什依然伟大。

这事在僧坊中引起轩然大波。苦行僧们约好,一起来找鸠摩罗什,希望也能享受他的待遇。鸠摩罗什明白他们的来意,他让他们依次坐下,接着对众僧说:“你们若想享受艳遇,那就每个人把一根针吞下去。”这些僧人悟性很高,一点就明白了,他们大悟,原来鸠摩罗什破戒,实如吞针一般,有苦难言。

鸠摩罗什指着屋里的一盆兰花说:“兰死不改其香,我无奈破了戒,行为虽同常人,但精神早已超越了世俗。我的戒行有亏,但我翻译的经典,如果有违背佛陀的本意之处,那就让我深陷地狱,如果我翻译的经典不违背佛陀本意,那么让我身体火化之后,舌头不烂。”

多年后,鸠摩罗什大师圆寂,火化其身体时果然有舌头舍利,这就是所谓“三寸不烂之舌”。现金的甘肃仍有鸠摩罗什的“舌舍利塔”。

鸠摩罗什是后秦的国师,又是姚兴的挚友,鸠摩罗什前后共翻译经书98部,425卷。在中国佛教史上,鸠摩罗什译经是件大事,鸠摩罗什的译经态度严肃,力求典雅而不失原意,他的译经活动不仅有利于佛教传播,而且奠定了中国翻译文学的基础。由于他的到来,长安渐渐成为佛教中心,佛教的石窟艺术了发展起来。

他是佛教圣僧,怎会留恋红尘,留下法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