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宜兴佛教遗存影响重大

中国江苏网10月21日讯 昨从“法相光明——宜兴法藏寺北宋地宫文物与江南佛教文化研讨会”上获悉,位于宜兴中学旧址的宜兴地区最早的寺庙之一法藏寺曾经出土大量珍贵文物。与会的专家学者当天在宜兴博物馆参观了这一批珍贵文物后纷纷表示,从这批文物可以看出宜兴佛教文化在江南佛教文化发展过程的重要历史地位。

据宜兴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黄兴南介绍,1995年9月,宜兴中学在基建时,发现法藏寺转轮藏北宋地宫文物,出土佛像、佛经等佛教文物99件(组),钱币百余斤。为进一步推动宜兴佛教文物的研究,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好宜兴佛教文化遗产,由宜兴市人民政府、南京大学主办的这次研讨会如期举行,有包括台湾地区的5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

“宜兴佛教文化发轫于六朝,长足发展于唐宋而鼎盛于明清。

历史上,这里佛寺林立,曾有禅窟之称。”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夏维中表示。夏维中籍贯宜兴,在研讨会期间披露,宜兴的佛教文化历史悠久,在我国佛教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法藏寺始建于六朝萧梁时代,是宜兴最早的寺庙之一,原名重居寺,位于谈村。唐肃宗时迁至宜兴县城南门外。武宗会昌灭佛被毁,后重新恢复。北宋真宗时改名法藏寺。从历史上看,唐代宜兴高僧辈出。隋唐天台宗有两位宜兴籍的高僧大德。灌顶(561-632年),字法云,亦称慈云灌顶,俗姓吴氏。原籍宜兴,后迁临海章安(今属浙江),故又有章安大师、章安尊者之号。灌顶为天台宗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尊为天台五祖。湛然(711-782年),俗姓戚,宜兴人,亦称为荆溪尊者、妙乐大师,湛然对天台宗的振兴贡献巨大,被尊称为天台九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