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华文化融合发展的外来宗教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至5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名悉达多,姓乔达摩,“释迦牟尼”是后来人们对他的尊称,意思是“释迦族的贤人”。佛教大约在西汉末期到东汉初期传入我国内地。南北朝时期发展迅速。隋唐时期,信徒日众,宗派林立,中外交流频繁,佛教步入鼎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律宗、净土宗和密宗等中国佛教宗派,其中,禅宗是诸宗派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一派。宋代,佛学发展呈现新变化,以禅学为基础,对外融合儒家和道教思想,对内融合华严、净土等各宗派思想,历经元明清,这种融合趋势始终是佛学发展主流,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点的一种宗教。

中国佛教分为汉语系佛教、藏语系佛教、巴利语系佛教。汉语系佛教分布很广,信教群众难以统计;藏语系佛教主要分布于藏族地区,在藏、蒙古、普米、土、裕固、纳西、门巴等少数民族中流传;巴利语系佛教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的几个地区,为傣族、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和部分佤族、景颇族所信仰。从佛教创立到兴起,中国佛教承袭了多佛、罗汉和菩萨崇拜,比较流行的佛有阿弥陀佛、弥勒佛、药师佛等;流行的罗汉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等;主要崇拜的菩萨有文殊、普贤、观音和地藏等。

佛教的法事活动很多,基本来自各类佛典记载。有些法事逐渐成为民俗的一部分,成为僧俗都参与的佛教节日。其中,佛诞节、佛成道日、盂兰盆节等,是社会影响较大的。四月初八佛诞节,又称佛诞会、佛生会,是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诞辰而举行的法会;腊月初八,佛成道节,俗称“腊八节”,是纪念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修行成佛的法会;盂兰盆节,亦称盂兰盆斋、盂兰盆会,是每逢夏历七月十五日佛教徒举行的以供养三宝、超荐七世现世父母及历代祖先、施食鬼神为内容的佛教节日。

佛教的戒律典籍主要有《十诵戒》、《四分律》等,主要戒条有“五戒”、“八戒”、“沙弥戒”、“具足戒”等,其中,五戒是最基本戒条,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忘语、不饮酒。佛教的基本教义都是围绕解决现实人生痛苦的主题而展开,以四谛、五蕴、十二因缘、三法印等学说为理论基础,修持“戒”、“定”、“慧”三学。佛教的重要典籍有般若类、华严类、法华类、涅槃类、唯识类、大集类等。佛教非时不食,鼓励食素,不吃“荤”、“腥”,“荤”指有恶臭和异味的蔬菜,如大蒜、韭菜、大葱等;“腥”指肉食。但不要求所有的教徒非得一律吃素,素食是大乘佛教的特色,是为慈悲一切有情众生的缘故。 (许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