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专项技术总师:转基因安全性可控有科学结论

  10年,他们交出了靓丽的成绩单:转基因棉国产化,转基因抗虫耐除草剂玉米和耐除草剂大豆研发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 转基因水稻小麦和动物产品储备丰足,水稻基因克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制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技术及检测标准和规程157项,形成了更加高效、高精度、高通量的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和检测监测体系……形成了具有“自主基因、自主技术、自主品种”的转基因发展格局,转基因生物育种整体研发进入国际先进水平。

  10年间,在中国,有这样一批科研工作者,奋战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研一线,他们坚守初心、始终如一。

  10年间,这些育种工作者,每年有大段的时间,顶着烈日在田间工作;10月到次年5月,又会像候鸟一样迁徙到海南岛继续工作;从事基因克隆和转基因技术、生物安全评价等工作的研究人员,同样辛勤地研究和探索。

  10年间,在社会对转基因认知度不高、产业化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他们以满足国家需求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己任,瞄准专项总体目标,为研发出最好的产品和技术而努力。

  10年后,他们交出了靓丽的成绩单:转基因棉国产化,转基因抗虫耐除草剂玉米和耐除草剂大豆研发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 转基因水稻小麦和动物产品储备丰足,水稻基因克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制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技术及检测标准和规程157项,形成了更加高效、高精度、高通量的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和检测监测体系……形成了具有“自主基因、自主技术、自主品种”的转基因发展格局,转基因生物育种整体研发进入国际先进水平。

  他们就是——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国家科技重大科技专项(简称专项)的科研工作者。

  专项10年间取得了哪些重大技术突破?在与国际前沿竞赛中专项发挥了哪些作用?专项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未来科研人员还有哪些期盼?中国工程院院士、专项技术总师万建民接受了科技日报记者的专访。

转基因专项技术总师:转基因安全性可控有科学结论

  科研人员在实验室

  坚守阵地抢占技术的制高点

  2008—2015年,依据实施方案,专项以产品和产业为导向,实施产业化发展战略;2016年,专项进入了抢占技术制高点、提升战略储备和推进产业化发展的新阶段。

  在每个阶段的研发中,科研人员勇攀高峰、敢闯敢拼的精神令万建民难以忘怀。

  浙江大学沈志成教授,研发出具有自主产权的抗虫耐除草剂转基因玉米;邱丽娟研究员,育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耐除草剂转基因大豆新品系;高彩霞研究员,入选Nature杂志评选的2016年“十大中国科学之星”……

  “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 万建民说,转基因技术是一项新兴技术,社会上滋生了一些虚假报道被反复炒作;另外,个别地方对转基因田间试验持排斥态度,使参与转基因研究的科技人员缺少荣誉感。在这样的背景下,专项科研人员依旧迎难而上,无怨无悔地工作,使专项在多个领域取得显著成效。

  转基因棉花、玉米和大豆研发与产业化稳步推进,我国已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棉花研发强国;转基因水稻、小麦等产品储备丰足,抗虫转基因水稻研究国际领先;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获得专利1269项,专利总数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突破了全基因组水平转基因生物分子特征识别等关键技术,为确保转基因产品研发与产业化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

  “成绩的取得,体现了国家对转基因研究的大力支持,凝聚了众多科技人员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由于转基因产品产业化尚未放开,科技成果得不到及时转化,科研价值不能充分体现,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但是,广大科技人员甘于寂寞、默默奉献,这是非常难得的。”万建民说。

  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团队

  在万建民看来,10年间,专项十分重视创新人才的凝聚、培养、引进和使用以及创新团队建设,在相关任务经费和特殊政策方面予以倾斜,形成了一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发团队,促进了我国转基因研究的健康发展。

  有一组数据:承担课题的主持人中96%拥有博士学位,有60%以上的课题主持人曾在国外学习和工作一年以上,参加专项研究并承担任务的院士有26人、“千人计划”人才30人、“长江学者”2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2人。

转基因专项技术总师:转基因安全性可控有科学结论

  转基因玉米双抗12-5与常规玉米对比

  “为了攻克转基因产品研发的关键技术难题,专项积极发挥海外高端人才的作用。”万建民回忆。

  从2008年开始,依托专项先后引进了9位“千人计划”人才;从2009开始,专项先后支持了12位依托本专项或平台引进的“千人计划”人才,落实了研究任务和经费。

  “专项特别注重加强农业领域科研杰出人才的培养。在专项的大力支持下,一批优秀人才快速成长,脱颖而出。截至2016年专项共有7位科学家当选院士,27位课题负责人入选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万建民说。

  在实施期间,专项还对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创新团队加大支持力度,并在重点课题立项中,对前期基础好、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年轻科研人员进行了倾斜支持。

  “针对有产业化前景的水稻高产基因IPA1的育种应用,专项对该研究团队增加了经费投入;对具有产业化前景的9大转基因产品的研发团队给予重点支持等。”万建民说,在2009年和2014年重点课题立项中,多位年龄在35岁以下的优秀年轻人才,通过立项遴选,牵头主持了课题研究工作。

  领跑未来科学研发任重道远

  2008年以来,我国育成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159个,累计推广4.3亿亩,减少农药用量60%,增收节支480多亿元。

  “但我国目前大规模产业化的转基因农作物仅有棉花,离形成 自主产业 的目标还有差距。”万建民说,我国未来转基因研发要与国外技术前沿并跑甚至领跑,转基因科研势必要起到关键的引领作用。

  在技术层面,万建民认为,我国要把跟跑变成并跑、并跑变成领跑,凝练目标、突出重点很有必要,但“多生物、多性状、多途径、多用途”的转基因研发也至关重要,只有雄厚的技术积累,才有可能实现突破。

  因此,要强化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强化基因精准调控技术研究与应用,强化规模化转基因操作和育种材料创建平台的建设和完善,强化传统育种与分子育种有机结合的转基因育种体系的建设,加强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和检测监测体系的建设,才能为转基因产业化保驾护航。

转基因专项技术总师:转基因安全性可控有科学结论

  国家作物种质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