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情种与洋和尚:民国外长陆徵祥的爱与信仰

(原标题:痴情种与洋和尚:民国外长陆徵祥的爱与信仰

陆徵祥的名字,读者应该不会陌生。在历史教科书中,他是签署中日二十一条的“卖国贼”,是晚清和民国外交界的风云人物。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最终拒绝签约之举被视为他软弱的外交生涯中最硬气的举动,而这份功劳,也常常被归于他的上海老乡顾维钧。然而,这么一位政治家最耐人寻味的,更是他传奇的爱情故事和最后的隐修生活。

1871年的6月12日,双子座的陆徵祥出生在上海的一处富户人家。他的父母陆云峰和吴金灵早在1854年就成婚了,婚后一年出生的女儿早夭之后,17年来再没有子嗣。小陆徵祥的到来为这个家庭带来了喜悦和希望。然而,他的降生也为家庭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母亲在生他的时候患上了产妇积水症,此后一直身体羸弱。陆徵祥8岁时,母亲撒手人寰,使陆徵祥长久以来为缺乏母爱而揪心。后来,陆徵祥爱上了比自己大许多岁的妻子。

陆徵祥家境殷实,父亲是一名隶属于伦敦传教会的基督新教徒。其早年就比较西化,甚至常常在工作之余散发传教的传单。陆徵祥13岁时进入了洋务派在上海开办的广方言馆,父亲希望他能专心学一门外语,而不再走科举的老路。21岁那年,陆徵祥考取了当时隶属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同文馆,由沪入京。在北京学习一年之后,他于1892年年底以四等翻译官的身份被派往中国驻圣彼得堡公使团,从此走上了外交之路。

痴情种与洋和尚:民国外长陆徵祥的爱与信仰

担任大清国驻俄罗斯圣彼得堡二等翻译时的陆徵祥

邂逅圣彼得堡

在圣彼得堡,陆徵祥度过了从23岁到37岁的十四年时光,从一个年轻小伙变成了成熟的中年人。在这些岁月里,两个人对陆徵祥的未来影响深远。一个是1890-1897年任大清国驻圣彼得堡的公使许景澄,另一个就是他后来的妻子,比利时人培德·博斐(Berthe Bovy)。

与诸多昏聩的官员相比,许景澄深谙时事。1884年,他出使法德意荷奥五国,次年任驻比利时公使。1890年起,他同时身兼俄国、普鲁士、奥匈帝国和荷兰四国大使。令人扼腕的是,庚子国变、拳匪叛乱之时,许景澄上书慈禧,直言“攻杀使臣,中外皆无成案”,在朝廷里引发了轩然大波。据《清史稿》记载,“太后闻之动容,而载漪等斥为邪说”,遂将之与袁昶等在菜市口斩首弃市。虽然半年后清廷下诏为他平反,并在宣统年追谥为“文肃”。然而这在陆徵祥心里埋下了永远的痛。

根据陆徵祥的回忆,从他刚刚结识许景澄起,这位师长就教导他要牢记“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的古训,多多观察,韬光养晦。许景澄似乎在思想上倾向于“全盘西化”一派。他教导陆徵祥说,为了对祖国的爱,首先要欧化自己,并且要学会慎独,通过欧化自己来真切地理解这些欧西强国究竟是怎么炼成的。此外,这位自幼读古书的许先生对天主教极感兴趣,在游历欧陆之时,为这个古老的全球性组织感到震惊。许景澄曾对陆徵祥说,欧洲的力量并非在于其武器和科学,而是宗教,甚至鼓动陆徵祥晚年假使没有牵挂的话,就去加入最古老的派别,研究其内部的运作和管理。

痴情种与洋和尚:民国外长陆徵祥的爱与信仰

许景澄。1845年生于浙江嘉兴,字竹篔,晚晴著名外交家、政治家,庚子被祸五大臣之一。清同治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光绪二十四年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管学大臣。相传许被斩首之前,仍想着京师大学堂的经费问题,将存在俄国银行的四十万两办学经费存折交给朝廷,并嘱咐要谨防外国人赖账,之后从容就义。

那个时候的陆徵祥尚非天主教徒,且因外交官身份,对宗教生活也相当淡漠。然而,他在圣彼得堡遇到了自己的一生所爱。培德·博斐出身于比利时军旅家庭,她的祖父曾是比利时王国将军,父亲是上校,比利时驻圣彼得堡公使也是她的亲戚。当时的圣彼得堡几乎夜夜笙歌,各种外交使团都借社交方式展开活动和打发时间。年少翩翩的陆徵祥在一群洋人中甚为扎眼,也在此遇到了比自己年长十六岁的培德,并对之一见钟情。因年龄、国籍、身份等种种差异,两人的结合遭到了各方反对。然而,一生“软弱”的陆徵祥却毫不退让。1899年2月12日,28岁的陆徵祥在圣彼得堡的圣凯瑟琳天主教堂与44岁的培德·博斐结为夫妇。恩师许景澄对于爱徒的选择也颇感无何,只得笑说:“汝醉心欧化,致娶西室主中馈,异日不幸而无子女,盖寄身修院,完成一到家之欧化乎?”此番话后来一语成谶!

作为外交人员,陆徵祥被禁止携带夫人出席在莫斯科的活动,培德也给予了陆徵祥最大的理解和帮助,在所有的社交场合都与之保持距离,以免使别人产生误会或不满。甚至在随同陆徵祥回国之后,也仿效中国规矩,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后来,培德被袁世凯任命为总统府女礼仪官,负责外国使节夫人的活动安排。培德出身于军人家庭,有一种刚正不阿的精神。在得知夫君签署了中日《二十一条》之后,培德当即上书总统府辞去自己的职务,并严词责备陆徵祥“背叛了自己,背叛了祖国”,甚至希望他日后能去少年时常去的教堂,用忏悔来救赎罪过。

痴情种与洋和尚:民国外长陆徵祥的爱与信仰

陆徵祥与妻子培德·博斐

高墙内外,无尽的爱

除了受到国难的影响外,两人婚后生活一直非常美满,陆徵祥甚至专门绘了一幅三友图,将恩师、父亲、妻子并列。陆徵祥曾说,他爱培德的“思想不群、品德高尚、断事有则、立身无私、不畏难、不欺人”。甚至说出“生我者父母,助我者吾妻,教育以栽成我者吾师也”这样在当时离经叛道的话,足可见陆徵祥爱妻之情深。

两人结婚后多年没有子嗣,而培德已过知天命之年。培德是一个天主教徒,但她从未劝丈夫改变信仰,可陆徵祥本人却因为对妻子的爱,以及对天主教教义和戒律的兴趣,慢慢发生了信仰上的转变。1912年,陆徵祥在圣彼得堡正式改宗天主教。

刚刚改信天主教的陆徵祥仍然思索着国家的命运。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国民战争的高潮期,作为清廷外交使节,他在一片反对声中给皇帝发电报,请其为了国家和人民,以及保全皇室贵胄,早日让出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