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木艺的思想碰撞出火花

“不是我在雕刻木头,而是我与木头一起在创作。”金秋时节,在谭木匠与商界传媒·中华手工,联合言几又一同发起的【艺·木·家】活动上,阿兰道出自己的创作心声。

  “与大自然一起创作”,是法国艺术家阿兰和伊丽莎白的创作宗旨。他们常以大自然中的生物、景象作为灵感来源,创作出奇幻而充满生命律动的木艺作品。9月29日-10月24日,两位艺术家带着21件木艺作品来到中国,以沙龙、展览、木艺课堂等形式,让中国的手艺人、木艺爱好者直观地感受法国木艺的创作理念,一赏怪异的鳐鱼、奇特的菌类、张牙舞爪的花朵……共同探索木头的更多可能性。

中法木艺的思想碰撞

  从左到右依次为:伊丽莎白、阿兰、黄厚石、王亚菲、郑静。

  在沙龙活动上,来自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副院长郑静、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黄厚石、“王石头木作”创始人王亚菲,与阿兰和伊丽莎白围绕木艺传承、艺术与技术、科技与手工等话题,展开了讨论。

  郑静副院长表示,中国是一个崇尚制木而又善治木的国家,几千年辉煌的制木文化,就是一代代木艺匠人们积累传承下来的。而匠人的使命除了做好作品,也肩负着传承的重任。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人制度以及出台的一系列政策,的确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黄厚石副教授看来,新技术、新科技只是手工艺的辅助。手工艺术最珍贵的,就是寻求偶然地灵光一现的瞬间,而这也是机械、科技永远替代不了的。两位法国艺术家把对于大自然的生命感悟,运用到作品当中,实现了艺术家与木头的生命互换,让作品呈现出感人的生命律动。

  从中国美术学院壁画系毕业后,王亚菲转而从事木艺,在西湖边创办了“王石头木作”。作为中国新生代木艺家,他的作品偏实用木器,也更看重色彩与线条的表现。“传统木艺的传承、科技与技术的创新运用,只要能做出好作品,我都很乐意去接受并融入到创作中。现在也有很多年轻的朋友喜欢木艺、喜欢传统手工艺,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

  阿兰说,在法国,手工艺也同样受到了工业时代的冲击。好在有行业协会的坚持,手工技艺得以持续下来。如今有很多年轻人在学校里学习手工艺并到工坊里参与实践。在谈到“科技与手工”的关系的时候,阿兰认为,这两者并不矛盾,而是像是打乒乓球一样,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伊丽莎白谈到越来越多的女性也愿意从事辛苦的手工艺术。在谈到工业时代手艺人的生存状态也受到影响的话题时,伊丽莎白认为,手艺人应该先想清楚自己的定位,是要以此求得财富还是发自内心的想要去做好一件作品。庆幸依然有很多人欣赏手工艺,有很多像她一样的女性从事到手艺创作中。

一木一世界

  他们在上海举办了一次为期3天的微型作品展,又将21件作品落脚江苏句容谭木匠艺术馆,展期一个月,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木艺爱好者前来参观。

  这是阿兰的《群岛》,将云朵、火山、大树3种不同的形态呈现在同一件作品。虽然是不能动的木艺作品,但仿佛能看见云在漂浮、火山在喷发熔岩、大树在向上生长,好似干枯的木头又活了过来。

  

  名为《书法》的作品,是伊丽莎白将木艺与书法艺术结合的作品。极大限度地展现了“朴树木”的柔韧度和可塑性。她酷爱穆斯林书法,于是重新创作了这些字母的笔画,在蛋壳形的木料边缘雕刻出书法的韵律。

  

  

  澎湃的海浪、奇异的菌类、飞翔的鸟儿、来自异星的飞行器……阿兰和伊丽莎白的木艺作品呈现出奇幻而充满生命律动的风格。

木艺课堂 亲授技艺

  木旋技艺课堂算是“艺·木·家”系列活动的压轴戏,来自全国各地的12位木艺爱好者汇聚一堂,虽然与艺术家语言不通,但手艺无国界。英文、法文、中文、肢体语言一并上阵,加上翻译的保驾护航,纷纷创作出独一无二的趣味木旋作品。但有趣的,还有他们的故事。

  

  

  

  

  资深木艺爱好者“绿水青山”原本给自己报了个名,但觉得一个人玩不过瘾,于是拉上老公和15岁的儿子一起从张家港开车到了句容,小小的木艺课堂成了一家三口特殊的国庆游,更没想到的是,课堂上,零基础的老公和儿子比她玩得还要high。

  

  学员海胆曾当了三年的木旋开发老师,实力其实可以做其他学员的老师,但是在看到阿兰的作品后,向来傲娇的他很是服气,决定乖乖来当一回学生。“看了阿兰的作品才知道,原来还可以这么玩!新世界被打开了,我差得太多了。

  

  一对老夫妇和婴儿椅中还在喂奶的婴儿,隔着玻璃门看着门内正在学做木工的儿子、儿媳。为了来上阿兰的木艺课,为了不错过这个难得又难得的机会,儿子儿媳要不远万里要从陕西飞江苏,那宝宝怎么办呢?得,全家老小一起飞!顺便再在江苏浙江游览一番。

  做做木头,就会知道艺术就在我们身边,且充满鲜活的生命力。从木梳彩绘大赛、设计大赛、木艺展览、打造木匠谷、木艺课堂……一件小小的器物,竟然有了形式多样的变化,谭木匠这种“不务正业”的做法,或许正是将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的尝试。以木头为载体,用手艺连接人与器物、人与人、人与生活的关系。

  部分学员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