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签订2535亿美元经贸大单天然气成为重头戏

 11月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美企业家对话。此次随特朗普总统一同来访的还有庞大的美国商贸团。在两国元首的见证下,经贸合作的意向金额达到2535亿美元。既创造了中美经贸合作的纪录,也刷新了世界经贸合作史上的新纪录。
 
  据悉,美国商贸团成员总数为29人,其中超过10人来自于能源及环保领域,占比近四成。据不完全统计,此次涉及能源类项目的投资总额超过1400亿美金,占比超过50%。而在中美之间达成的巨额能源交易协议中,天然气成为了绝对的重头戏。
 
  
表:中美签约能源项目梳理
 
  【舆论观点】
 
  今年8月,国电集团与神华集团合并重组为国家能源投资集团。11月9日,国家能源投资集团与美国西弗吉尼亚州政府签署了837亿美元的“页岩气全产业链开发示范项目框架协议”。中国公司将在未来二十年于西弗吉尼亚州进行页岩气的开发和下游化工制造项目。近年来,美国“页岩气”革命催生了一大批中小型公司进行油气开发,美国的天然气产量也在不断攀升。在环境因素和煤改气等政策因素强力推动下,中国天然气消费近年来也在持续暴增。《北京商报》文章援引中国能源网首席研究员韩晓平观点称,通过签订这样的长期能源合作协议,中国能够以更低廉价格获得急需化工品,美国则有望凭借更多的能源出口扭转此前对华贸易的高逆差。
 
  中石化、中投海外、CH银行斥资430亿投资阿拉斯加州开发液化天然气与中石油集团与美国Cheniere能源签署的价值110亿美元的天然气购买协议也格外引人注目。据悉,此两份协议是以无约束力的谅解备忘录的形式签署,这也就意味着一旦出现情况变化,中石化和中石油可以在没有任何赔偿和损失的情况下直接退出。业内认为,该协议的确表明了美国的液化天然气在保证中国能源安全供给方面日益增长的作用。
 
  【分析研判】
 
  半年来,神华与国电合并组建国家能源投资集团的舆情热度一直居高不下。虽然众多媒体与网民均表示看好国能投的未来,但也有个别杂音。此次签署的框架协议创造了两“最”一“首”,即:中国公司投资美国页岩气项目数字之最、西弗吉尼亚州有史以来吸引投资体量之最,以及此次签署的是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成立后的首个重大海外投资项目,成为了国家能源投资集团的完美首秀。国家能源投资集团、中石化、中石油、中核等能源央企,也在此次合作协议的签署中,为企业成功树立了良好、积极的形象。
 
  中美两国作为全球前两大经济体,所消耗的能源约占全球消费总量的40%,两国在能源的多个方面都拥有共同的诉求,可谓是“互利的买卖”。总体而言,中美能源合作是必然选择,将成为两国经贸合作的新亮点,为全球能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中美两国贸易潜力与深度还远不止于此,未来,能源领域的合作也将从天然气延展至各个方向。
 
  油价进入连涨模式加油站优惠力度缩水
 
  近期,国际油价整体呈现上涨走势。在原油涨势带动下,国内成品油市场也迎来火爆行情。国内成品油市场已开启长达5个月的反弹之路,尤其表现在柴油方面,已突破了年内新高且柴油均价已逼近汽油均价。有机构预测,11月16日国内成品油价“两连涨”已成定局,最终幅度或冲击300元/吨大关,这将是今年以来的最大涨幅。
 
  【舆论观点】
 
  国外方面,沙特和俄罗斯先后重申支持延长减产协议,美国石油钻井数量出现下滑,沙特阿拉伯掀起“反腐”风暴以及中东地区地缘政治事件等多重因素对市场推波助澜,支撑国际油价明显上涨。此外,有分析认为,近期油价的强势也与沙特阿美的上市密切相关。分析指出,沙特在沙特阿美上市前推高油价,有助于做大沙特阿美的市值。
 
  国内方面,分析认为,临近冬季,国内柴油市场负号柴油上市,导致市场资源偏紧,再加上下游补库操作活跃,使得炼厂库存偏低。此外,部分主营炼厂逐渐进入检修期,导致原油加工量下降明显。
 
  有媒体重点关注了成品油价的“疯涨”对加油站利润造成的影响。目前,汽油批发与零售的涨幅相差不多,利润保持平稳;而柴油批发价格的涨幅则远远大于零售价格,导致柴油的实际利润创三年新低。
 
  【分析研判】
 
  近期国际油价的走势受到市场的强烈关注,《证券日报》、《经济参考报》等多家财经类媒体给予大篇幅报道,相关话题热度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油价的持续上涨,对于石油公司来说,无疑对年底业绩的提升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不少车主则抱怨加油成本不断攀升。值得一提的是,有部分网友因此展现出了对电动车的购买倾向。此外,有媒体曾在此前的报道中提到,在山东地炼“抱团”组建山东炼化集团后,或使已经持续了半年之久的加油站“价格战”更加激烈。但目前柴油批发价格的持续走高,导致加油站的零售毛利润持续缩窄,成品油价的优惠力度已大不如前,对国营加油站逐渐缩小的价格优势或将带给民营加油站一场艰巨的生存考验。
 
  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允许量大幅提升业内乐观和怀疑观点并存
 
  11月8日,商务部发布《2018年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允许量总量、申请条件和申请程序》,明确2018年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允许量较今年允许进口量大增62.6%,达到14242万吨。该数量将分批下达,并根据企业实际进口情况、经营需求和新增符合条件的加工企业申请,适时追加和调整允许量。公告同时明确了企业的申请条件。
 
  【舆论观点】
 
  由于部分小型独立炼油厂的进口配额用尽,我国今年10月份的原油进口量下滑到一年来最低水平。针对此次配额的大幅增加,各相关机构纷纷做了不同角度的解读,有的表示乐观看好,有的抱有怀疑的看法,有的则对背后动因做了解读。
 
  其中,《证券日报》援引了金联创燃料油分析师周国霞的观点,据其表示,此文件的公布,着实给予地炼及相关油企、贸易企业一粒“定心丸”,因为在总量大幅上升的情况下,地炼人士担忧的下发到各家量可能减少的情况将不会出现。
 
  部分分析人士对原油进口新规对行业的影响持保留态度。FX168财经报社援引EnergyAspects分析师MichalMeidan的观点认为,2018年的许可证或包括可能在明年晚些时候开始采购的大型炼油厂,这意味着2018年中国原油采购不太可能大幅增长。《每日经济新闻》报道山东一家地炼企业管理层人士的疑虑,据他表示,每年初都要制定生产计划,需要从具体有多少进口原油来定,而配额分为两批下发的,意味着尽管先拿到了第一批配额,但是还有另一半配额未下发的不确定性存在,对整个一年的生产经营计划都会产生影响。隆众资讯分析师丁旭表示,因为国际期货价格是波动的,所以存在企业需要等拿到配额才能购买的情况。由于产生的等待时间,使得企业错过低价位。他同时指出,对于地炼企业来说,分批下发对于地炼企业计划生产存在些许影响。
 
  对于原油市场前景,凤凰网援引彭博社的解读,认为配额的增加标志着世界最大能源消费国的需求将继续保持强劲。民营炼油厂的采购已经使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原油买家。同时,凤凰网援引安迅思的研究主管李莉的观点认为,中国未来几年将继续是世界石油行业最强劲的需求驱动力。随着现有产能的扩大和新工厂的启动,中国国有、民营炼油商和贸易商的进口总量将显著增加。
 
  【分析研判】
 
  《2018年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允许量总量、申请条件和申请程序》一经发布,国内主流媒体纷纷给与了高度关注。其中,中国新闻网、《证券日报》、《每日经济新闻》、凤凰网、FX168财经报社等媒体纷纷发布原创报道,阐发不同观点,并引发大量媒体跟进转载。这些报道在对商务部通告原文进行总体介绍的同时,分别对通告将带来的积极影响,以及目前仍存在的不确定性两个方面进行解读,并着重凸显了我国作为世界最大能源消费国对原油的需求将继续保持强劲。
 
  2017年下半年以来,受地缘政治等多重因素影响,国际原油价格持续震荡上行。数据显示,中国10月份整体的原油进口量同比增长17%,显示国内经济持续走强,同时出口受到全球需求强劲的支撑。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持续向好,相应对石油等能源的需求量持续看涨。刚过10月,有些小型独立的炼油厂年度的进口配额已经用完,不得不转向燃油作为原料。综合各种因素,增加原油进口量也是势在必行。尽管2017年国际原油价格震荡上行,不过相对前些年来说也算处于低位,所以从经济方面考虑,大量提升原油进口也是一笔划算的买卖。由于目前商务部的通告只是一个基础性的指标约束,还会存在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等不确定性,因此在未来的一年中,相关政策后续的推进、落地,以及调整等具体进展仍会受到媒体聚焦,相关报道将会及时进行多角度的重点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