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言深圳应加大中小学生直接经验类课程,同时要把“平凡的事

一场名为国际视野下的学校发展与教育创新论坛16日在深圳召开。记者了解到,深圳在基础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总结出一些经验,如面向社会和学校遴选的方式,已开发出近千门“好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依托深圳汇聚众多创新型企业的优势,与其联合培养学生等。有专家建言深圳应加大中小学生直接经验类课程,同时要把“平凡的事情”做扎实。

  深圳校企联动培养创新型人才

  深圳市教科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庚靖在论坛上介绍了深圳基础教育阶段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一方面,深圳各学校努力开发相关课程;另一方面,深圳也探索将社会创新资源,通过“好课程”的开发、遴选,嫁接到学校里,提升课程选择性,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

  数据显示,2015年、2016年,深圳面向社会和学校遴选、委托开发“好课程”共981门,其中,委托社会机构开发课程占20%,科技创新和艺术创新类课程占10%。记者此前采访了解到,一些课程较为“接地气”,获得学生的喜爱,比如讲述华为创新成长故事、介绍“中国制造2025”以及了解迪士尼音乐剧等。

  创新人才不是教出来的,而要通过学生自身不间断的探索、研究,逐渐成长而来。深圳在“教”与“学”方式上也进行了一些探索,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如组织开展中小学探究性小课题研究——2015年和2016年共评审立项小课题1297项,小学生每个课题资助1.5万元,中学生每个课题资助2万元,同时建设优秀科技社团,每个社团给予15万元资助;再比如一些推进分层分类的选课走班教学等。

  此外,深圳还大力开展创客教育,除了政府资助学校建立创客实践室、开展各种创客活动外,值得一提的是,深圳还依托城市汇聚众多全国闻名创新型企业的优势,构建创新型人才联动培养机制。比如深圳中学与腾讯、华为、比亚迪等知名企业共建了创新体验中心,把创客教育融进课堂教学之中;罗湖外国语学校和华大基因长期合作,华大基因辅导该校学生开展生物、化学领域的相关研究等。

  李庚靖表示,以政府为主导,联动企业和社会资源,共同培养创新人才,是深圳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之一,此外还包括以多样化优质课程为载体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以转变教学方式为重点推动学生在研究中成长等。

  基础教育要做好“平凡的事情”

  业界如何看待深圳在基础教育方面的探索,又有哪些建议呢?记者采访了多位参加论坛的专家。中国老教授协会基础教育分会会长、原北大副教务长吴宝科对深圳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给予了肯定。他说,目前我国正在进行高考制度改革,会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深圳基础教育阶段的探索创新,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

  立洋教育集团CEO丁伟认为,深圳改革开放的经验能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借鉴,“深圳的成功在于对外开放、国际化,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同时立足中国实际国情进行创新。”而基础教育的改革也需要如此。他提出基础教育要给学生更多选择性,让他们选择教学环境、课程等。改革只有在学生核心素养、个性化发展方面着力,打造好的课程、教育体系等,才会培养出人才。

  “教育改革最怕停留在表面,口号化的东西太多。”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葛大汇建议包括深圳在内的国内城市,要把教育理念变为学生的培养目标,并以课程、课时来兑现实施。同时,要加大中小学生直接经验类的课程,“比如实践类、活动类、兴趣类的课程,这些直接经验类课程和学生生活相联系,回答了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关联等问题。这会促使学生学习的动力、兴趣能和学习行为高度结合在一起。”

  葛大汇还建议深圳在基础教育方面把“平凡的事情”做扎实,即每所学校要根据自己的社“情”、学区“情”、生源“情”,来制定符合自己学校学生培养目标,对学生的特点、认知等等进行深入研究,切忌做表面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