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恶劣天气:接警员日均接警超700个

在首都公安队伍中,有这样一个警种,他们没有像刑警一样战斗在打击破案一线,没有像交警一样在道路上指挥交通,也没有像社区民警一样穿街走巷深入社区,他们每天只是在电话前,却守护了首都千万人的平安。他们就是北京市公安局交管局122接警中心的民警。

  前世今生:报警从几百到几万平台一直在更新发展

  据悉,1997年1月22日,为适应首都社会发展,更好的服务群众,市公安局成立了专门处理交通事故及道路紧急危险求助的报警平台122,至今已成立20年。

  20年来,122报警平台也多次更新发展。从一开始的几名民警、几部有线电话、日均接警百余件的单纯处理交通事故和道路紧急危险求助的平台,到现在已经发展成受理全市事故、拥堵、咨询求助、举报投诉、反映等涉及道路交通管理业务现代化、信息化的综合性服务平台,这中间经历了几代民警的艰辛付出,老杨是其中的见证者。

  “90年代后期,固定电话还没有完全普及,手机、‘大哥大’还属于稀有物品,路上的私家车也没有这么多,所以一天的报警量也就百余个”,接警中的民警杨永福警官说,“那会群众在路上出了事故,多是到附近的小卖铺、电话亭打电话报警”。老杨工龄已经38年,是接警中心的老人儿了,年轻的同志们有句玩笑话“先有的老杨,才有的122”。

  老杨是接警中心的第一批工作人员,这么多年来一直伴随着平台的发展。他介绍说:“接警系统也是经过多次更新改革,目前使用的122接处警系统是2008年7月上线试运行,2009年3月正式替换旧系统全线运行的,包括接警台、处警台、统计台、管理台、监督台、报警查询等多个模块,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

  据了解,122人工报警台主要采取“语音、人工相结合”的工作模式,确保7x24小时各类警情及时接入。日均接警1.1万余次,人均每日接警约320余次。

  紧急救助:为群众开通“生命通道”

  122接警平台还有一项重要的功能,就是接受解决群众的道路紧急求助。

  今年2月份的一天傍晚,接警员小张接到一个群众的求助电话,“我11个月大的孩子因重感冒昏迷了,我在路上,请交警帮助”,“偶遇”晚高峰,心急如焚的潘先生看着昏迷的孩子,不知道能干什么。小张一边询问潘先生所在的位置、要去的医院及将要经过的行车路线,一边安抚潘先生冷静等待交警的救援处理。

  “当时,接警员按照紧急救助类警情的接警规范,进行了详细的询问,并做好记录,同时将要求下发至相关管界的交通队”,122接警中心科长刘艇说,“同时,我们的回访员会多次回访报警人,进行跟踪回访,并会同指挥调度台多次与涉及交通支队沟通协调,经过多次调整路线、跨界交接等措施,很快便将潘先生带到了他想去的医院”。

  处理完之后,接警员们又接着处理别的群众报警,他们每天都会接到大量的求助警情,潘先生的事似乎并没有特别之处,也许他们很快就会淡忘掉。然而,几天后的一个上午,接警员再次接到潘先生的来电,但这次不再是求助,而是感谢。电话里潘先生说,孩子当时的情况很危急,如果不是交警同志的帮助,不能顺利到达医院后果将不堪设想,现在孩子已经得到及时救治,感谢首都交警。

  接警员小张说:“每天都会成功处置多起求助类警情,但还专门打回来感谢的,不多见”。也许在小张心里,这次是难忘的。

  遇恶劣天气:接警员日均接警超700个

  据了解,在日常情况下,122接警中心人均每日接警约300余次。但遇到雨雪雾等特殊恶劣天气时,接警中心的接警量会大幅上升

  今年7月中下旬,北京进入汛期。“雨下的最大的那天,求助类、咨询类、反映类警情大幅上升,当天有部分接警员的接警量超过了700个,最多的那位是720个,非常的辛苦”,刘艇说。

  在特殊恶劣天气情况下,除了交通事故量增加报警量上升以外,有些群众不愿意看网上发布的路况信息,会打122询问;有些群众会主动打122反映路上的突发情况,比如某某路上树断了占了道、某某通道水位较高等;还有一部分是咨询类的,比如车牌被水冲走了,如何补办。

  “在这里也提示一下广大市民,遇到车牌丢失的情况,要带齐相关证件到附近的交通执法大厅补办车牌”,刘艇说,“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车辆在没有牌照的情况下不能够上路行驶,即使是补办牌照的过程,也不能够上路行驶。”

  此外,刘艇介绍说,遇到交通事故的时候,不要慌张,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及时拨打“122”报警,并准确描述事故所在的位置。遇到责任清晰的简易剐蹭事故时,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可在手机微信“北京交警”微信公众号“事故处理”模块上,按照提示进行报警,避免长时间占道造成拥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