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义务教育受到重视 让每个孩子享受高质量教育

刚刚落下帷幕的十九大,对中国正在发展的各项事业均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在格外引人关注的教育领域,自然也不例外。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公平而有质量”的说法被列入报告,表明我们的教育事业发展需要朝着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方向发展。而具体再看“公平”和“有质量”,最应该关注的则是学前教育阶段。

过去五年,中国教育投入占GDP比重一直超过了4%。2016年国家财政性投入占GDP比重为4.21%,距离世界平均水平4.9%已经越来越近。其中,学前教育投入增长最快,2016年的投入金额为2802亿元,比上年同比增长15.45%。但即便如此,学前教育投入占教育总投入比重依旧只有8.9%,与先进水平距离较大,而且投入本身的公平性十分令人堪忧。在这里,公平性是指城乡之间的投入不均等,城市内部传统优质幼儿园与郊区幼儿园投入不均等,以及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之间投入的不均等。

由教育部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曾明确提到,我国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公益普惠”程度不高。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格局特点是,“入园难”普遍表现为“入公办园难”,“入园贵”的问题尚未获得普遍的、根本性的解决。

在城市,优质学前教育主要集中在优质公办幼儿园与高端民办幼儿园两个板块。依靠高昂入学价格提供优质服务的民办幼儿园遵循的是市场逻辑,而作为一项兜底性的公共服务,公办幼儿园应该遵循政府逻辑,即政府在发展学前教育时,应该更加注重公平性。差异化投入和办学反而会导致新的不公平,从而带来政策执行的争议。

在乡村,学前教育的总体发展十分迅速。但在特别贫困和偏远的地带,学前教育乃至0-3岁的养育,都是一个“大问题”。参与“中国农村教育行动计划”十多年的斯坦福大学教授罗斯高,因为发表中国农村教育话题的讲座而备受关注。罗斯高提到两个关键点,农村孩子高中入学率太低,农村孩子早期养育缺乏方法。因此,罗斯高在政策提议中,试图向中央财政索要80亿,以通过推广养育课程,改善农村儿童的早期教育状况。

从罗斯高的调研、建议出发,我们可以发现儿童早期教育、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高教育,农村地区都处于明显劣势,财政性教育投入的公平性需要被持续提升。诚然,每一个阶段的投入都非常重要,但相比而言,早期儿童教育和学前教育的投入产出比更高,对家庭、社会乃至政府本身发展教育观念的塑造也更积极。

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主詹姆斯·赫克曼曾指出:长期有效的扶贫是投资儿童教育。赫克曼在《因人而异的教育回报估计》一书中提出,在0-3岁,你投资1块钱,有18块钱会回来;3到4岁投资1块,是7块钱的回报;小学是3块钱;大学里投资1块钱是1块钱的报酬;成人是负的。

所以,从效率的角度出发,国家在做教育投入的规划时,应该意识到0-6岁阶段学前教育投入的高价值。某种程度上,高等教育是开花结果的阶段,很容易吸引关注度与财政投入,而早期教育因为处于播种阶段,也缺乏可量化的评测体系,相对容易被忽视。但教育政策显然应该更富远见,对于教育部门来说,规划不仅仅是五年或十年,而应该是五十年、一百年的。

目前的学前教育,公办幼儿园占总幼儿园比重亟需提升;城乡之间、城市内部公办幼儿园的投入应该进一步均等化;针对偏远农村,国家需药提供更低门槛的学前教育便利,这是扶贫工作(消除代际贫困)的关键一环。不过,值得提醒的是,推动学前教育发展,不应“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可以免费、低价,但不应强制。相对于九年制义务教育,学前教育更应该被看作是政府对家庭教育的支持,而非干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十九大作出的一个重大判断。在教育领域,尤其是学前教育领域,该判断完全贴合实际。父母在学前教育的投入何尝不是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但目前的学前教育发展,公立太少,私立太贵,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现实十分突出。在这一领域亟需得到更多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