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作为福建培养中医药人才的高等院校,近年来福建中医药大学依托教改创新、科研创新,推行“卓越中医师培养计划”。同时还与海外院校合作,努力让中医文化走向世界——

    优劣分类 个性培养

    秋风飒飒,又是秋季滋补时节。23日,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举办的膏方节义诊活动上,名中医为现场群众免费辨识健康状态、定制膏方和药膳,吸引了许多福州市民参与。现场,还有中医药大学的学生们跟随老中医义诊、抄方。

    “一直以来,中医医师除了专注学习典籍等理论知识以外,还非常讲求师徒传承,直至今日,这一精神仍未改变。”福建中医药大学校长李灿东表示,学习中医一是读经典,二是做临床,读经典可以通过自学来完成,而做临床中最难的就是如何将理论变成实践,在这一过程中遇到良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03年开始,福建中医药大学在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基础上,开设了小班化教育的教改班。师承班和师承经典班是从大二的本科生中选拔60名同学,在常规班的基础上汲取传统师承教育的合理因素,采取师徒制,师从名老中医,学习传统中医;2011年,修园班成立,改为直接从新生中选拔30人,独立编班,实行“5+3”一体化培养,本硕连读,更加强调临床、重视经典、突出个性。

    对于这些不同的人才培养方式,李灿东将其比喻为“乘坐汽车、高铁、飞机等不同的交通工具”,其本身并不是为了对学生进行优劣分类,而是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培养目标的不同采取的不同人才培养模式。

    “抱歉,修园班只收男不收女!”“修园班培养的目标是面向农村!”尽管时间已经过了三年,但吴祎然依然记得修园班遴选时,老师对她进行的那场考验。

    “当时,我有点蒙。但是,我说了一个故事。我的爷爷是一名赤脚中医,我从小耳濡目染,就立志要当一名中医。来这里学习中医,我就是想把系统的中医知识带回家乡,让更多乡亲能得到正统的中医服务。”因为这一番话,吴祎然顺利进入了修园班。

    “人才培养首先重德。遴选修园班学员时,类似‘只收男不收女’‘面向农村’的考验有不少,我们就是想看看学生的价值观、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如何合理表达自己的诉求。”李灿东解释说,现在有种说法,高校难以培养出大师,他们希望能通过人才选拔、个性化培养,为福建培养更多未来的国医大师、名医名师。

    突出传统 融入创新

    如果中医的望闻问切,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的机器来采集数据,是怎样的体验?前不久,由福建中医药大学自主研发的第三代中医健康管理太空舱,赴京参加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举办的“中国共产党的故事——绿色发展”专题宣介会,获得中外来宾的广泛好评。

    据介绍,中医健康管理太空舱主要运用现代传感器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信息技术相结合,采集人的神色、声音、问诊、舌象、脉象等中医四诊信息,然后进行大数据分析,最终将给患者提供一份包括起居、饮食、运动、音乐、经络等方案,并进行效果评价。目前,该技术已在省第三人民医院进行临床试验。

    运用人工智能,开展中医诊疗,是福建中医药大学努力创新传统中医诊疗技术的探索与尝试。对此,李灿东表示,新时期的中医既要传承中医传统技术、传统文化,也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尝试突破,才能探寻出一条适合中医的发展之路。

    突出传统、融合现代,是福建中医药大学教科研创新、教改创新的方向。这一点在修园班的课程设置上,体现得更为充分。

    陈聪明是修园班招收的第一批学生,目前就读研究生二年级,正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晋江中医院规培。每个月第一个周末,他都要回福州,向导师李灿东和团队汇报学习情况、交流工作心得。

    “中医思维讲究整体观,开方施药应从整体出发。对于我来说,七年来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用中医思维看待问题,也更加热爱中华传统文化。”陈聪明告诉记者,除了专业课程外,修园班还设置了特色课程,比如书法、寿山石雕刻等中华传统文化课程,还有内经研读、推拿技能、针灸手法学等传统中医特色课程,这让他对中医理论和临床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加自信中医的发展前景。

    据介绍,在修园班公共基础课设置中,注重体现中医学专业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同时强调学生对医用古汉语的学习,以便原汁原味地体会中医经典著作的涵义。此外,学生自大一开始便配套有理论及临床中医导师,要求学生“多临床、早临床、反复临床”。

    历经了从普通班、到师承班和师承经典班,再到修园班的改革实践,福建中医药大学形成了“五不,四有”的教育教学改革新思路。“五不”指不定法,教无定法;不定时,学时数只供参考,可以利用晚上和周末进行延伸授课;不定量,授课内容只要达到课程目标即可;不定性,触类旁通,只要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构建即可;不定书,除基本教材外,更多的是向学生提供参考书目;“四有”指要有目标,应有课程和课堂教学目标;要有计划,应有课程课堂教学计划;要有总结,应有课程教改总结;要有升华,应有进一步推进课程教改措施。

    目前,福建中医药大学推行的“卓越中医师培养计划”进展顺利,全校学生就业率达94%,为地方培养、输送了一批中医人才。同时,通过推进科技创新、加大科研投入,先后有659项科研成果受到国家和省市的奖励,其中国家级科研成果奖12项。

    植入文化 面向海外

    如果说人才培养、课程创新,是一份复兴中医、传播中医的责任感。那么,在校园中植入中医文化,需要的就是一种文化自信了。

    23日,一批福州一中高中生来到福建中医药大学参观中医药文化博物馆。药王孙思邈伏虎诊龙像、宋代沉船出土中药材、仿宋天圣针灸铜人……当日,展馆内上千件展品,令学生们目不暇接。

    “这是一个以展示中医药文化、闽台医药文化以及学校发展史的专题性博物馆,于去年9月开馆,面向全社会开放。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平台向全社会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和中医文化。”博物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开馆至今,博物馆已接待海内外各界人士、中小学生等约1.5万多人次。

    走在福建中医药大学内,类似这种彰显中医文化的景点不少。种植各种药用植物的时珍园,以宋慈命名的宋慈湖,养殖可入药的天鹅、信鸽、孔雀等,让校园充满了中医文化的内涵。

    “中医思维强调从整体把握事物和现象的本质,这种思维从今天看都不过时,因此对于中医文化我们应当要有文化自信。”李灿东认为,传播中医文化不仅要在校园内,更要勇于走出“象牙塔”,向世界展现中医文化的魅力。

    据了解,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福建中医药大学已与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美国、德国等国家的中医教育机构,展开了合作,先后举办了近百期国际中医药培训班。

    “海外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中医需求,当地中医医生也非常渴望能学到系统的中医知识。”在福建中医药大学海外教育学院老师万红记忆里印象最深的事是,在马来西亚授课时,当地华人中医白天执业,晚上还坚持来听课,补充自身学医需求,而且这种课程一上就是五年。

    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目前福建中医药大学的海外教育已从最初以中医药培训为主的教育模式,逐步形成涵盖博士、硕士、学士、短期进修等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的海外办学格局。迄今为止,福建中医药大学与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相关境外机构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已毕业澳大利亚籍校友170多人、马来西亚籍校友250多人,位居全国中医药院校前列。

    “下一步,我们希望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开展中医药国际教育及科研合作项目,建设‘传统特色诊疗中心’。一方面,加强医院原有的传统特色诊疗中心的建设,为到访的海外友人提供传统诊疗服务,并使之成为教学实践基地;另一方面,在国外合作方国家建设传统疗法中心,派驻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服务、开展教育培训,广泛传播中医的科学理念和保健养生,推广中华传统文化。”李灿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