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提高战略意义 将来与全球竞争

世界湾区经济一直是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更是全球科技、创新、金融和产业集聚中心。

当前,世界上最为知名的是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2017年,中国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并将湾区规划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接下来,粤港澳湾究竟该如何建?它会成为世界第一大湾区吗?在广州举行的国际金融论坛第14届全球年会上,外国前政要、经济学家、企业家给出了各自的看法。

崔楠摄

外国前政要:湾区建设对世界有利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全球经贸投资规则和经济治理体系进入深度调整期,亟需培

养新的增长极和动力源。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实力雄厚、区位优势明显、创新能力突出,它不仅关乎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对全球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

陆克文崔楠摄

中国经济的未来不仅关系到中国,也影响全世界。过去五年,全球经济面临许多不利因素,世界经济需要新的增长级和动力源,粤港澳大湾区就可以提供这样的增长级和动力源。

粤港澳大湾区是继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之后的世界第四大湾区,是中国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同时也是“一带一路”倡议辐射亚太面向全球的重要支撑区。

韩国前总理、第56届联合国大会主席韩升洙:

韩升洙崔楠摄

广州是中国通向世界的门户,也是中国最繁荣和最开放的城市之一,加上香港和澳门,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可以与世界上的其他湾区一起竞争,同时也对世界的发展有利。

当前,全球正在迎接第四次产业革命,粤港澳大湾区将会引领中国进一步有更多的创新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还是新动力、新增长、新格局,还有新的开始。

巴基斯坦前总理阿齐兹:

阿齐兹崔楠摄

粤港澳大湾区的确具有远远超越今天成就的潜力,这个地区的发展将会连接全世界其他的地区,可以为我们带来新的创业机会。

我们必须以全球化的意识来思考,而不是一种狭隘的地区性、国家性的思考方式,就像“一带一路”倡议一样,它将会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一大动力引擎。

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

鸠山由纪夫崔楠摄

从人口、开发面积、GDP总值和贸易总量来看,粤港澳大湾区都应该是世界最大的湾区,希望它能够形成几个其他地区无法达到的一些巨大功能。

比如,作为巨大的贸易港口,通过海上可以连接世界,同时也可以进一步通过航空引进更多的世界客人,进行航空物流、海上物流,这也包括陆上的高铁。如果这些能够得到贯通,将成为海陆空贯通的重要交通枢纽。

经济学家:凝聚共识,互联互通

粤港澳大湾区是由9个城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构成的城市群,其中,这些城市有着各自的优势,同时也有着不同的经济文化。如何利用各自的优势形成合力,如何让人员、资本、信息流通更加自由,是摆在湾区建设上的一道难题。

西班牙对外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夏乐:

在未来湾区的建设和发展模式上,依然要保留一定的竞争和开放。此外,除了传统的资本、人员要素,对于信息的流动也一定要加以足够的注意。由于湾区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其中重要的一点是人心相通,要想做到人心相通,需要整个大湾区战略能够保证带来的经济利益可以被整个社会分享。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

第一,继续在公共资源的均等化层面,对粤港澳大湾区作出一些相关的倾斜和支撑。

第二,要实现基建的互联互通。

第三,人才的流动应更自由。广州和香港的人才优势储备比较大,深圳又恰恰需要很多人才支撑其研发和企业的创新,所以应进一步让人才的雇佣流动更加自由。

第四,作为政策的决策者,要鼓励新经济的发展,因为新经济在整个大湾区的建设以及中国经济转型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世界银行前高级经济学家王燕:

耐心资本是中国人比较熟悉的一个观念,我们通常用耐心资本来培育一种关系,即投资人和被投资的对象形成一种合作伙伴关系。耐心资本需要特殊的金融机构把它动员起来,把它投入到实体经济里面。

我建议粤港澳大湾区可以建立一个大湾地区开发银行,把所有的耐心资本用机构动员起来,利用这些耐心资本进行长期的投资,投资于基础设施等,这非常适合于加强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体化。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

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应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进行制度的创新,这样才能够形成一个合力。在这方面,粤港澳大湾区要推动跨境金融、跨境创新和跨境人才网络的合作。其中,推动跨境的一体化合作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粤港澳大湾区要想打造世界级的城市群,需要解决如何让城市发挥各自的优势来形成首位城市的合力问题,这对其下一步发展非常重要。

最后,粤港澳大湾区还要同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之间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因为需要向这三个世界级湾区互学互鉴。

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副行长祝宪:

在“一国两制”的体制下,港澳和广东有关城市在制度、文化和企业运作许多方面存在不少差异,如何通过顶层设计和凝聚共识实现体制机制的创新,加强政策和规划的协调对接,让两种制度的互补性带来的收益最大化,把差异性带来的成本最小化,这可能是湾区融合在制度上非常关键的挑战。

此外,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可预见性。大湾区相关的各级政府应该尽可能地分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改变传统的优惠政策一事一议的旧有模式。

企业家:加强开放与合作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给全球的企业家带来了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吸引中国乃至其他国家的企业家来到大湾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南丰集团行政总裁、香港特别行政区前财政司司长梁锦松:

第一,要素流动。粤港澳大湾区要让人、货物、服务、资金、信息的流动更加畅通。

第二,建议各个行业的专家组都能够组织专家来研究,比如生物科技、大数据、金融分工合作等下一步该怎么走。

第三,重点研究如何培养人才与吸引人才,因为没有人才很难发展创新经济。

第四,协调推进。大湾区是两个特区,三个海关的关税区,而且文化管制都不一样。除了各地政府的协调之外,希望能成立各行各业比较专业的官方组织,协助政府做决定。

美国史带金融财团全球合伙人、史带战略控股集团总裁/CEO  钮小鹏:

差异化是湾区建设当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任何从西方发达国家过来的投资者,都会问入住湾区和其他地方的区别,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非常具有特色的地方就是明显的差异化。

此外,中国还应非常清晰地将差异化与世界沟通。因为在中国的国情和体制下产生的差异化,与西方企业和政府沟通所理解的不一样。如何在中西的沟通上把很好的政策细节讲出去,也很重要。

Allegiant资本首席执行官Randy Reiff:

粤港澳大湾区项目的投融资模式,关键看谁来参与,由于这个项目规模很大,我觉得每个人都要参与。在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方面,私募基金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尽管以前基础设施都是由政府来供资,但是现在我们也看到,私募基金也在积极地参与全球基础设施的建设。

新加坡Meinhardt集团CEO  Omar Shahzad:

粤港澳大湾区要形成低成本的竞争力,提高城市的互联互通,加强金融的流动性。整个大湾区应该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服务于中国和国际企业的金融中心,这样企业愿意到这里来。

此外,还要进一步开放。世界上最发达的经济体都是开放的,现在有些国家的民族主义抬头,给大湾区带来一个机会,让它变成能够吸引全球人才、全球企业的核心。

HFZ 资本集团董事会主席Ziel Feldman:

要鼓励城市之间的竞争。比如说纽约和新泽西之间就不断地在竞争,通过这样的竞争可以激发新的发展动力。通过在各种税收方面的优惠创造,可以推动城市之间的竞争,进一步吸引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