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看2015年度十大环保新闻

  1.《大连市环境总体规划(2012-2020年)》划定两条红线 领航城市绿色发展

  《大连市环境总体规划(2012-2020年)》通过了市委、市政府审议,目前已报市人大。《规划》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和环境风险区域红线,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统筹环境保护,从宏观战略层面切入解决环境问题,使环境保护进入到全域、总体谋划阶段,为我市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也走在全国前列。

  2.史上最严《环保法》开始实施 利剑斩污威力凸显

  2015年1月1日史上最严《环保法》实施以来,市环保局开展“利剑斩污”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累计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927件,累计罚款2417万元。其中实施按日计罚14家企业,移送公安机关行政拘留16家企业,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企业6家。大连鑫瑞化学品有限公司因随意倾倒危险废物,成为我市首起由环保部门移送的涉嫌环境污染犯罪案件。

  3.推进蓝天工程再出大动作 多管齐下围剿雾霾

  2015年11月13日,我市召开了大气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会议,强调要综合施策,围剿雾霾。随后,市政府印发《关于实施蓝天工程的意见》,全面推进蓝天工程,改善空气质量。预计投资19.5亿元全面开展取缔燃煤小锅炉,推进煤改电(气),优化能源结构等工作。

  4.开展碧流河水库湿地建设 保护“水碗”安全

  市环保局成功推动碧流河水库纳入国家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项目范围,获得中央专项资金支持,开展了碧流河水库生态环境安全调查评估,完成碧流河水库湿地一期工程主体建设,并启动了二期及岸滨带生态恢复项目建设。

  5.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系统试运行 72小时空气质量提前报

  2015年10月28日,我市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系统正式开始试运行,该套系统集合了国内外主流的四大空气质量数值模式和统计预报模式,可精细化预报未来3天环境空气质量,预报5至7天环境空气质量趋势。同时可追踪重污染天气的大气污染来源,识别出各地区、行业、重点源对大连市空气污染的贡献情况,定量评估控制措施效果,为重污染预警决策、科学治理空气污染及区域联防联控,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

  为满足公众对未来空气质量预报的迫切需求,市环保局于2015年12月28日在原有24小时预报基础上,正式向社会发布未来48小时空气质量预报。

  6.出台《大连市举报重大环境违法行为有功人员奖励办法》鼓励市民积极参与环境监管

  2015年7月16日,市环保局出台《大连市举报重大环境违法行为有功人员奖励办法》,鼓励市民积极参与环境监管,如发现或知悉重大环境违法行为线索可通过电话、网络、书面材料、当面反映等途径向市环境监察支队举报,举报情况经环保部门办案查证属实的人员,最高可获2万元奖励。

  该《奖励办法》出台以来,市环保局会同公安部门开展调查,查实了大连金玻铝业的重大环境违法案件,举报人张某(化名)领取了1万元奖金,成为我市实施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制度以来,首位领取奖金的市民。

  7.我市提前完成“十二五”污染减排指标“十二五”以来,针对影响水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我市集中实施一系列减排措施,提前完成“十二五”减排任务,不仅为发展经济及新上项目预留了足够的污染物排放指标,而且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共赢”铺平了道路。

  8.设立村级专职环保员 打通环保监管“最后一公里”

  我市在每个行政村设立专职环保员,主要负责对所在区域的环境问题进行日常排查、监督,及时制止环境违法和生态破坏行为。村级专职环保员的设立使环保监管工作从市、县(区)、乡镇(街道)延伸到村屯,从而建立起完善的四级联动环保监管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已实现村级环保员全覆盖。

  9.首次启动重污染日Ⅱ级预警 多措并举降低污染物排放

  2015年11月8日17时,我市首次启动重污染日Ⅱ级响应,第一时间通过新闻媒体向全市发出空气重污染预警。

  进入冬季雾霾高发期,我市出台《关于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的通告》,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下发《关于加强今冬明春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实施燃煤锅炉监督性监测及煤品检测工作,倒逼10吨及以下燃煤锅炉的淘汰,20吨及以上燃煤锅炉提标改造;开展“利剑5号”专项行动,严控机动车尾气污染。

  10.评选“绿色生活使者” 创建环境教育基地 引领市民生活方式绿色化

  2015年,我市通过评选“绿色生活使者”、创建环境教育基地,吸引公众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为践行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大连搭建了有效平台。

  经10万市民参与投票,于宏、马惠文等10位同志成为第二届大连市“绿色生活使者”。我市首批建设的泰达垃圾焚烧发电厂、沙河口中小学生科技中心、甘井子区泡崖街道玉峰社区3个环境教育基地正式向市民免费开放,基地主要面向中小学生及社区居民,以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的展览内容和科普互动体验方式,向参观者普及环保知识。

  (本报记者巴家伟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