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雪梅:一条“跑题”的环保新闻背后

  一条“旧闻”突然火了起来。这条原标题为《“环境监管条例”若出台 民间环保自测或被禁止》的新闻,在网络转载时被改题为《媒体称我国可能禁止民间环保自测》,其后有近2.5万条评论。

  原文并不长,不足400字。核心内容是,一旦2009年4月环保部公布的《环境监测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正式出台,民间的环保自测行为可能被禁止。因为该《条例》第八十一条规定,“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公开涉及环境质量的环境监测信息。”

  从消息本身来看,其实没有更多的“新闻点”,如果新闻要素是“法规可能禁止民间环保自测”的话,它也是“旧闻”,因为征求意见的《条例》3年前就已经公布,如今再翻腾出来,只能是炒冷饭。何且,该《条例》最终是否出台,还不得而知。

  笔者请教了跑口的记者,又进行了一番追根溯源,在几天前的《广州日报》上,找到了《民间环保“自测”要招财》的相关报道,讲的是一个环保NGO组织“自然大学”,网上发微博筹钱购买重金属检测仪。过去3年里,他们先后组织了自测电磁辐射和PM2.5活动,还对美白产品中的重金属含量进行了检测。尽管该组织的成员一再强调他们的“检测”是科普自测而非“监测”,但也承认其行为始终绕不开合法性问题——因为相关条例对此有禁令。鉴于此,21家环保NGO组织已经在去年上书国务院法制办,阐述了它们对《条例》的修改意见。

  显然,文章的着眼点,并不在于“自测”违法被禁止。可有意思的是,网站在转载该文时,将标题改为《民间环保自测风生水起 或将被法律禁止》。于是,诞生了“环保自测将被禁止”的新闻。绝大多数读者可能没有耐心去细究这条“新闻”出笼的过程,他们的关注更多地出于本能——重金属污染、PM2.5超标、越来越多的雾霾天,让大家急切地意识到环境污染对自身生活的影响。

  实际上,环保部门一直在完善各种环保监测,也尽可能地公开各种监督数据。可在公众看来,似乎越监测环境越差,数据越公开质疑越多。“自然大学”的工作人员王秋霞讲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儿——

  电磁辐射一直是各大城市最具争议的环保话题,不少市民认为高压线、变电站是恐怖的“辐射恶魔”,纷纷避而远之、拒而远之,电力部门施工的阻力极大。任凭环保部门如何解释“无害”,都很难改变大家原有的观点。“自然大学”借了一台辐射检测仪,开始“电磁辐射自测”。虽然一再强调检测结论不具权威性,但“自测”的结果却产生了奇特效果——原先死活不信有关部门解释的人,看到电磁辐射在合理范围内后,选择了相信。

  一件小事,足见民间环保组织的作用和力量。实际上,NGO的环保“自测”,在科普的同时,也激发着民众对环保事业的参与热情。而“民间的自测和努力,能推动信息的公开和制度的完善”。

  因而,不管是相关的环保条例,还是各种环保行动,都应该珍视民间环保的力量。他们的建议、主张可能不够专业,检测结果可能并不准确,意见判断可能有失偏颇,但是,作为与环境息息相关的公民,他们有权利对环境质量提出要求,监督环保部门的工作,并且,尽己所能为环保做些事。

  环保,离不开民间力量的支持和每一个公民的参与,尊重他们的权利,鼓励他们有所作为,大约就是那条“跑题”的环保新闻真正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