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部2017年首次例行新闻发布会实录

刘炳江:广州的问题放在珠三角考虑。整个珠三角包括广州市政府领导重视比较早,从2000年开始就率先提出大气复合型污染,制定规划早,执行也非常到位,主要特点三个。第一,产业结构调整比较到位。现在珠三角没有钢铁企业,没有大的重工业企业,从2000年开始没有出现重化工比例上升的趋势,不但没上升,反而下降,执行的比较到位。因为有一个“腾笼换鸟”政策,珠三角产业逐步升级,跟发达国家走的路子基本上是一样的。第二,能源调整比较早,而且执行比较到位。珠三角煤炭消费量在咱们国家是最早下降的,而且从2005年,全国天然气消费量珠三角的量是最高的。而且机动车控制也是卓有成效。第三,领导重视、管理比较到位。珠三角环境执法、环境管理的政策落实比较好,很多有利于环保的政策,首先是在珠三角形成的。这给大家一个很好的范例。

关于第三个问题,目前,各地为应对重污染天气,出台了一系列强化措施,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从我们的角度来看,首先关注的是红色预警减排措施必须落实,这是符合法律依据的。衡量减排的效果不是停产企业的数量,而是减少了多少污染物。有的地方说红色预警期间停产了几千家企业,量很大,很吓人。但从我们对各地红色预警期间用电量的调度来看,下降幅度一般不超过20%。表面上说停了几千家,但没完全起到相应的污染减排效果,需要进一步按照企业污染物排放绩效情况,重点对污染严重、排放量大的企业采取管控措施。

其次,我们更希望地方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有很多行业,比如水泥、制药行业,冬季产品需求量并不大,这些行业的企业完全可以科学安排生产周期,将检修时段从夏季挪到冬季,将生产时段放在空气质量好、环境容量比较大的季节,这就是比较科学的应对措施。为了保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降低污染物峰值,大家应该合理科学安排企业的生产和检修,尽量调一调。

总体而言,第一要看实际的污染减排效果,不要光看停产的数量。第二现在有关行业应该科学地调度生产,实行精细化减排,措施要可核查、可定量。

凤凰网:在重点区域中,京津冀PM2.5和PM10的下降幅度相比珠三角来说要高一些,但去年全年排名10个最差城市中还是有9个在京津冀区域内。请问在排名过程中是否会考虑每个区域本身所处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下降程度,而不是以简单的空气质量达标情况来排名?

 刘炳江:排名是《大气十条》明确要求的,最好的十个和最差的十个,你说的问题是有道理的,因为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发展所处的阶段不同,污染状况差异也很大。京津冀区域处在同一个空气流场里,环境空气质量一直处于高位,在74个城市排名中多数城市处在后面。我们内部也是有排名的,也有下降比例排名,下降比例最高的也基本在这个地方,因为它的绝对值高。正反两方面都要比,倒数前十位的给你压力,排名靠前的给你鼓励,大家切身感受最终还是与绝对值有关,但是这两方面的考虑都要有,地方政府都知道。

吴季友:我再补充一下。我们排名是2013年开始的,环保部已经着手在研究通过变化程度进行排名,我们已经制定了《城市空气质量变化程度排名方案》,今年不光要排客观的空气质量,还要排变化情况,让地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的成效在变化排名里面能够得到充分体现。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目前大家普遍认为大气十条工作难点较多,尤其从前两年的情况看,即便前几个月的改善情况很不错,一到年底就收回去了,请问冬季还有没有更有力的大气治理措施?

刘炳江:《大气十条》的考核目标有两个,一个是相对值,一个是北京市的绝对值。相对值都完成了,现在盯的就是北京市的绝对值的问题。北京2016年PM2.5平均浓度是73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了8微克,下降了9.9%,从73微克下降到60微克左右,大家测算一下确实有一定的困难,困难最大的就是冬季采暖问题。去年我们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个2016-2017年强化措施,进展非常好,也就是北京往南无煤区的建设进展比较好。去年刚开始,所以力度还不够大,但是今年力度会非常大,也就是说对2017年冬季采暖问题肯定会采取一些范围更广、针对性更强、力度更大的措施。

第一,摆在首位的是错峰生产。因为水泥、铸造、砖瓦比较成功的实施了错峰生产,在今年冬天要把老百姓采暖刚需增加的污染排放量,通过工业企业的节省压下来,所以这个错峰的力度和广度都会更加明显的增强。第二,中央有清洁采暖要求,做总体方案,而且工作层面已经开始对接。在传输通道上多个城市都有任务,而且今年清洁煤替代的力度会非常大,冬季采暖排放的污染物尽可能少增长一点。第三,对高排放车的管控,我们现在都知道柴油车排放污染严重,京津冀地区原料、辅料消耗量是最大的,1吨钢要有5吨辅料,所以柴油车的管控包括劣质油品的打击,这些都是工作的重点。第四,调整产业结构的问题,国家有明确任务,在传输通道的城市尽可能提前完成,包括钢铁、玻璃和水泥。第五,重污染天气应对,现在我们对“2+18”个城市的重污染天气应对预案进行了评估,就是看在启动红色预警的时候减排比例是多少,目前基本评估完成,下一步将指导各地加快修订应急预案。同时,也要制定统一的减排比例,坚决防止“等风来”的思想,或者你减排10%、我减排5%、他减排3%的情况,要做大家都一起做,这个措施会非常有针对性,这是工作的重中之重。第六,很多措施的保障,我以前说过三类比较难啃的硬骨头,有机动车、采暖散煤和散乱污企业,很多大中型企业已经上了高端的治污设施,对没有上治污设施的散乱污企业进行大规模的整治,要通过环保的手段尽可能的减少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每日经济新闻:目前我们说“2+18”污染传输通道,现在有一种说法是“2+26”,要增加8个城市,请问这种说法是否属实?为什么要把这8个城市增加进来?

刘炳江:大家也都知道,2+18个城市已经公开了,从今年实践来看,每次重污染发生的时候绝不仅仅2+18城市,还有更多城市,这些城市到底是哪个,纳不纳进来,京津冀会不会有影响,大家都在研究之中。一旦要污染,所有城市出现同一个问题,同一个病,大家同一个药方。总体要考虑几个问题,第一是不是同一空气流场,第二每一次重污染来的时候是不是出现同一个污染水平,第三产业结构是不是处于同一个层次。至于到底多少城市,哪些加进来,等确定之后会有官方说法。

中国青年报:请问每次重污染过程是如何预测的?另外,监测事权上收后,一千多个国控点如何运行?第三个问题是,未来除了三个重点区域外,会不会把西安、成都这样空气质量比较差的城市也纳入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