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小山村 平凡中藏着独特的乡愁

  旦家庙村还有一个传统,就是外出打工的人和留守家里的人,每年要相互作出一个承诺,把彼此的牵挂,转化成一个努力实现的承诺。

  “我的承诺,就是要照顾好瘫痪在床的婆婆。”今年45岁的龙梅,丈夫常年在外务工,她的承诺一坚守就是6年,婆婆瘫痪在床,大小便失禁,她每天都要为婆婆清洗,没有一句怨言,让爱人放心地在外打工。龙梅家里家外一肩挑,承包两口鱼塘,种植了几亩果树和庄稼,是村里的致富能手。龙梅的孝道和勤劳,被村里乡亲们交口称赞。

  走进传统聚姓而居传承厚重的乡土文化

  游仙区刘家镇,是一个典型聚姓而居的乡镇,旦家庙村周边还有潘家庵村、曾家垭村、魏家桥村等等,几乎都是聚姓而居形成的村落,乡土文化专家分析认为,这种聚姓而居、聚族而居形成村落的情形,可以追溯到明代,以及清朝初年的“湖广填四川”,由此形成的独特乡土文化。

  《绵阳县志》记载:“治东九十里飞龙山,高出诸峰之表,山麓汪家坝,为明进士、山东按察使汪东洋故乡。”飞龙山就是紧邻旦家庙村的马鞍山,历经几百年沧桑,汪家坝变成了今天的曾家垭。汪家的府邸,先为书院,几经变迁后,成为了今天的马鞍寺。

  马鞍寺曾经是名噪一方的古寺,古时曾被列入“涪江八景”之一,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前乐楼古朴典雅,壁头保留大量民间壁画和戏班题记,是绵阳市乃至四川省保留最完整的清代戏楼之一。寺内壁画作画技法高超,用笔生动而细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马鞍寺承载着厚重的信义乡土文化,马鞍寺房屋的每根主梁上都写有工匠姓名和住址,以为其建筑质量终身负责,体现出了严谨负责的工匠精神。再有就是该建筑最先的主人汪东洋,高中进士后身居高位,奢靡浮躁,做了一回背信弃义之人。后仕途受挫,悔不当初,决心痛改前非,返乡在府邸兴办学院,培养贤良,广施仁德,转变成为了一个贤良之士,并作为家训传于子孙。汪东洋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故事,被后人广为传颂,也长时间地警示着当地老百姓,要做一个讲信义的人。”马鞍寺文物管理工作人员张大爷如是说。

  “马鞍寺传承的信义文化,对旦家庙村村民的影响非常大,大家都相信,讲信义可以过上好日子,不讲信义就要遭殃,淳朴民风很受游客喜欢,不少人成了回头客。”贾虎说,凡是游客来旦家庙,他都会把游客带到附近的马鞍寺,让游客也在那里接受一次信义乡土文化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