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报道|2018年优秀新生牛津大学海外研修团的体验与感悟

清华大学优秀新生暑期项目自2009年开展以来主要选拔优秀新生前往世界一流大学进行学习与交流,2018年是前往牛津大学进行为期三周的课程学习。

2018年7月1日,来自我校航天航空学院、人文学院、交叉信息研究院、美术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系、理学院、生命学院和新雅书院等36位本科一年级学生与教务处、国际处的两位老师一起自北京出发前往英国牛津,展开为期三周的牛津大学学习体验之旅。

伴随着项目设计的丰富课程与参访等内容,36位同学在学习、沟通、饮食、文化、交通、天气等各个方面有着自己不同的体悟。在项目第二周小结时,小编采访收集了项目同学的感想若干(可谓新鲜出炉),编辑成此篇推送,邀请大家来共同感受在牛津的项目学习生活。

在过去的两周里他们

亲历了每天上午三小时高强度的

“Advanced English Language Skills”小班教学

接受了下午“Academic Writing”的培训

与教授一起探讨英国的科学发展历史和名人

与当地人展开各式话题交流

经过了一处处牛津的教堂和图书馆

听说了一个个悠长的故事

游览了丘吉尔出生地布莱尼姆宫

听过了基督教堂里久久回响的圣歌

见过了阿什莫尔博物馆里的奇珍异宝

领略了大英博物馆的恢弘风采

俯瞰了伦敦眼下的伦敦全景

以及

倒好了时差。

                       

                       

                       

倒好时差的小伙伴们生龙活虎起来,专注学习的他们主动大胆地接触当地的人事物,在进行英语交流与学习的同时探索两国地域文化差异,也不忘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项目学习篇                        

“我认为对于语言的学习而言,浸润在相应的语境中十分重要。”

毛亮

我认为对于语言的学习而言,浸润在相应的语境中十分重要,在国内很难找到一个随时随地都能练习英语的环境,而在这里我们时刻都与英语接触,通过观察native speaker的用词,我们能对不同单词和短语的细微差别有更好的把握。这里的English speaking environment对我帮助很大。

Emmmm~36位同学中毛同学将绝大部分篇幅奉献给了课程学习感受,这说明他实在是太优秀了,这么优秀的同学怎么能和其他同学一视同仁呢?

于是小编决定给他优待。

                       

                       

                       

徐啸谷

课堂由小组讨论、老师指导、展示与辩论等多种方式进行,生动有趣。除了词汇、语法、语音等英语基础技能的拓展外,我们还学习了批判性思维的常见谬误,接触了很有意思的Oxford jargon,了解了英国的MINI文化。中英比较的视域贯穿于整个课堂。此外,小班讨论的形式能让我们从来自不同学科背景中的同学中汲取灵感、弥补不足。

张瀚文

这次的暑期研修中我觉得介绍英国科学家的讲座非常有意思。例如第一场介绍电视,老师甚至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小巧的模型。电视是我们生活中已经习以为常的电器,但是通过老师对其发展历史的梳理,从一开始利用视觉暂留原理产生的模糊人像,到后期的电子新型号电视,科学家不断探索,他们的探索精神令我们印象深刻。

蒋琪
       小班授课可以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说英语,一方面我们学会了各种register和礼仪规矩,一方面在和同学们的合作中体悟朋辈学习的重要性。

牛津印象

“在牛津城漫步,仿佛在几百年的历史间来回穿梭。”

李晨钰

牛津有着非常多的哥特式教堂和钟楼,古典式的建筑几乎遍布城中各处。即使是私人的住宅,其外观也多数采用纯色(例如浅粉色和浅蓝色)涂抹,从而与城市整体的风格融为一体而没有很突兀的现代感。教堂大量使用彩绘玻璃,其颜色十分明亮,带有隐约的透明感,看起来无比精致美丽。

亢云姝

牛津城不大,放眼不见高楼大厦,偶有几个尖尖塔顶,错落在古旧泛黄的石质建筑和起伏蜿蜒的小路中。我很喜欢这里弥漫着浓厚历史气息的街道,喜欢道路两旁古色古香的房子,喜欢墙面上精致的浮雕与装饰,喜欢阳光照射下教堂的彩绘玻璃散射着神圣的光,走在路上会感受到小城浓厚的历史气息。这里传说是古时牛群涉水而过的地方,因而取名为牛津(Oxford),又给这个庄重典雅的小镇凭添了一份趣味。

卜辰璟

我对牛津最深刻的印象是古与今的融合。我们所在的基督教堂学院由古老的哥特式建筑组成,而不到一公里外,就能找到崭新的现代风格的怪异建筑。古老建筑的内部是现代的设施和科技,而现代建筑的内部也有古老的音乐与艺术。在牛津城漫步,仿佛在几百年的历史间来回穿梭。

陈汜玄

在没有课的傍晚,于牛津的街道上独自漫步。夏日长昼的尾声中,屹立了数百年的建筑站在夕阳与夜幕之间。光与影的界限是清晰的,但现在与过去的界限却是模糊的。从哥特到新古典主义,年代参差的建筑群仿佛建筑史的纵截面,诉说着牛津的底蕴与生命。牛津不只有导师制举世闻名,知名校友恒河沙数,砖瓦之间扑面而来的历史感与厚重感,同样是不可多得的财富。也许正是从牛津经堂岁月深处的钟声中,无数的政客、诗人与科学家,获得了支持他们前行的力量。

出行篇

“每个展柜里都摆满了回忆,留人轻触历史的足音,使人回想起日不落帝国的昔日辉煌。”

蒋琪

徜徉在皮特利弗斯博物馆中,幽暗的灯光烘托图腾的肃穆,古老的建筑细述文化的迁革。看着那些世界各地的珍贵的物品,心灵也收到了震撼,埃及的木乃伊,日本的武士剑,中国的风筝,每个展柜里都摆满了回忆,留人轻触历史的足音,使人回想起日不落帝国的昔日辉煌。

刘叶阳

在牛津的第一周,我参观了很多教堂和博物馆:教堂中的雕塑记录着《圣经》中的故事,墙壁上几乎铺满了与教堂有关人物的纪念碑,甚至在公园的长椅上都刻着那些曾经在这公园中漫步的逝者的名字。英国人对过往的珍视让我感到震惊,他们尝试着记住身边所有的人。

宁辉

英格兰的铁路交通有许多不便利之处。例如,英格兰没有从牛津直达剑桥的列车,坐火车必须绕远经过伦敦再折返至剑桥;除了线路上的不便,在英格兰列车也经常晚点。相比之下,中国的铁路交通更加便捷先进。

文化篇

“夕阳随着唱诗班的合唱依次穿过彩色玻璃在墙上形成一片斑驳,只为送别死者后留下一抹安静的土黄色。”

徐啸谷

”Ensanguining the skies / how heavily it dies / into the west away.” 

生者我流浪终老,死者你永远年轻。牛津有大大小小的教堂,有的置身闹市,有的隐居乡间。于是,教堂的墓地常常是疲惫行人的落脚之处,我们也入乡随俗,学会坦然地坐在陌生的墓碑丛中。牛津圣玛丽教堂边的餐馆,大家在墓地旁享受着美食,阳光,清风。这里天上人间,对生者与死者而言,应该都是美好的。基督教堂学院小花园的墓地不远处,夕阳随着唱诗班的合唱依次穿过彩色玻璃在墙上形成一片斑驳,只为送别死者后留下一抹安静的土黄色。

殷乐天

在英国,秩序或显性或隐性地,融入在这里的社会之中这点使我十分震撼。Pride in London和Get the L Out的冲突看似混乱,实则只是这个国家自我标榜的多元取向大背景下一个小小的音符;被狂热球迷踩坏的救护车与出租车看似成为了三狮军团获胜的牺牲品,但在事后很快被有心人通过在线众筹募集到了修理费用。正如《歌剧魅影》中作为舞台道具的华丽吊灯一样,其虽出于剧情需要被“砸”到了地上,但终究还是在中场休息时被完好移到了原位——这大抵是一种对表面之混乱“波澜不惊”的从容、抑或是一种深悟“人生如戏”后的坦然。

章秋爽

英国人的友善使我感触很深。零售店里付完账收银员都会面带微笑地说THANK YOU,路上挡了人也会听见很礼貌的EXCUSE ME,当我们用蹩脚或磕磕绊绊的英语问路人或工作人员问题时他们也不会显得不耐烦。英国人对动物也十分友善。在英国的步行街上随处可见悠闲踱步的鸽子,即使离人很近,它们也毫不慌张;公园里的鸟类不但不害怕人,甚至还会凑近人。我很喜欢这种氛围。

蒋佳轩

没有了时差的束缚,没有了场地的限制,我得以深入牛津的大街小巷体验世界杯。英格兰球迷给我留下了两点印象:一是狂热,他们拥有对国家队的热爱与对足球的激情;二是可爱,他们善于在看比赛时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这些都使我对于英格兰的足球文化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美食篇

“晚餐由主菜、配菜、甜点组成,每天的甜点都令人期待的。”

吕子原

周中Christ Church为我们提供三餐。早餐百吃不腻,有蛋、蘑菇、黄豆、烤肠……是传统的英式早餐;午餐则多半挑战我的传统东方胃,遇到过咸得要命的鱼和味道诡异的凉饭与蘑菇碎;晚餐由主菜、配菜、甜点组成,每天的甜点都令人期待的(但也有可能十分黑暗,比如烤桃子、烤梨子)。除此之外,这里牛奶淡而甜醇,肉类口感好,我每天都吃得十分享受。

张霆锴

我在英国还吃了很多各地不同的美食。传统的意大利菜并不是很合我的口味。然而泰式菜肴就很适合我的口味,我很喜欢这种酸辣的口感。但是最好吃的还是中国的美食。英国对中国美食进行了一些改良,比如酱汁中会加入很多的奶酪,使其更加符合英国人的生活饮食习惯,不过我觉得也很好吃。

两周的转角,第三周的开始,项目同学们依然活跃着、生动着、学习着、观察着。 在牛津的故事未完待续。敬请期待项目结束时的报道。

 

总体策划 / 陈汜玄 蒋琪 赖丞韬

文案 / 全体项目师生

图片 / 蔡晓丹老师 陈啸宇 胡腾戈 蒋佳轩 吴作凡

李晨钰 刘叶阳 徐啸谷

素材整理 / 刘书昕 赖丞韬

排版 / 陈啸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