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学者无量子谈民间起名习俗、中国民间取名大全

在古代,乌龟、龙、凤、麒麟被誉为“四灵”,属吉祥动物,常被用作人名。

唐代贞观年间,嗣楚王叫李灵龟。唐玄宗时期,有位歌唱家叫李龟年,诗圣杜甫还为他写过一首《江南逢李龟年》诗。白居易有个侄儿小名阿龟,很得白居易的疼爱。他在《弄龟罗》中写道:“有侄始六岁,字之为阿龟。”

这种心理转变,反映出乌龟在民间风俗传承流变中,不同时代的地位与价值观,由此可看出取名用字与民间风俗的关系。

在民间,命名有许多习俗,如以节令命名的习俗、以地名命名的习俗、以称体重命名等。

1.以节令命名根据孩子出生时的节令与花卉取名。如春花、春梅、春桃、春李、夏雨、秋实、秋雨、秋艳、冬晓、冬梅、腊梅等。常见于女性。

2.以地名命名纪念孩子的出生地,如杭生、浙生、沪生、渝生、杭宁。如:老舍的大女儿生在济南,就取名“舒济”。也有从祖籍及出生地中,各取一字,缀联成名。如:张绍庆,祖籍浙江绍兴,出生在重庆,主要是以纪念为主。

3.盼生儿子命名父母在连连产下女婴,盼儿子心切,则会在为女儿取名时,用上根弟、玲弟、招弟、盼弟等有趣的名字。

4.抱养孩子的命名夫妇膝下无子,从外地或外姓抱养一个孩子。此类孩子的名字中,常有一个“来”字,如来宝、来娇、来根、来发等。

5.取异性名字习俗夫妇接连生儿,或接连生女,于是将其中某个男孩取女孩名,当作女儿养育。或将某个女儿取个男孩名,当作男孩看待。

这在民间经常见到,前者取名如新妹、宝姬、秋月,后者取名如亚男、家骏、家雄等。

6.以体重命名鲁迅的小说《风波》中,有这样的描绘:“这村庄的习惯有点特别,女人生下孩子,多喜欢用秤称了轻重,便用斤数当作小名。”如:九斤老太,这是浙东民间的一种特殊取名习俗。

7.按排行命名兄弟双名,其上字或下一个字相同,叫排行。如《左传》中的长狄兄弟四人,名为侨如、焚如、荣如、简如。又如《水浒传》中的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

8.以动物命名旧时,民间认为猪狗牛羊等牲畜是下贱的动物,因其下贱,故不被邪鬼注意,取作人名,孩子容易养大。如阿牛、小兔、小狗等。

另外有一类名字,是以孩子出生年份的生肖取名的。如小龙、家骏(马)、玉兔、牛刚等。此类用字在农村较为常见。

9.按五行命名唐宋时,道炽一时,僧也极红。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命名成了时尚。如朱熹一家祖孙五代,朱熹(火),父名松(木),儿名?(土),孙名钜、钩、鉴、铎(金),曾孙名渊、泠、潜、济、浚、澄(水),刚好是五行一个循环。

鲁迅小说《故乡》中闰土的取名,就是因为他是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

10.继拜异姓命名有些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命薄,非有两姓以上的人共养才能成人。于是将孩子过继给异姓夫妇,再拜请他们另取新名。

这类孩子的名字,往往为某姓的养子之意。如何养、周留根、张清苗、郑抱贤等。

此外,还有综合考虑命名的。如润土,就是节令加五行。

古代的女子有姓无名,在家只有小名、乳名,对外则称某某氏。给孩子取名是一种文化,名字的构成因时代不同而不同。

在我们中国,起名字是非常有讲究的。有的子女从父姓,也有子女从母姓的,有乳名、学名、别名、字、号之分,亦有雅称、昵称、贱称之别。一些少数民族还有父子连名、母子连名的习俗。

 

 

无量子,著名作家,道家学者,易学研究员,传统文化传播使者,民俗文化研究员,中国十大起名大师排名的主席团评委。

取家畜名为乳名

民间多取狗名,如阿狗、乖狗、小狗、二狗、腊狗、狗宝、狗剩、狗屎、狗多。战国时期卫宣公有臣叫司空狗,汉赋大家司马相如其乳名就叫“犬子”,晋诗人陶渊明,乳名为“溪狗”,金朝有叫海狗、猪狗、唐括狗儿的。

以狗为名,民间有不少传说。一说狗有七条命,活下去的能力强,“小狗好拉巴”、“狗好养”,这可能是以狗为名的重要原因。一说狗舍己为人,自己吃人便,而把粮食留给人。还有说法是,以狗为名,因狗一胎多子,预兆家庭富有。

此外,民间取名还喜用牛,如小牛、牛牛、铁牛、水牛;喜用羊,如小羊、二羊,金兀术之子小名就叫“羊啼”;喜用猪,如花猪、猪猪、小猪,金朝大臣有叫完颜猪儿的,胡沙虎乳名就叫“猪粪”。还有叫驴的,金大臣也有叫李瘤驴的,元杂剧中尤多,如驴儿、丑驴、赖驴。

取器物之名为名

如用农具名犁子、耩子,耙齿、扫帚、碌碡、木锨、粪篓、抓子、镢、镐;用炊具名锅子、勺子、大瓢、长勺、二铲子;用家具名凳子、杌子、桌子、长凳、大柜、小缸儿、篮子、瓶子、篓子、二橱;用工具名钳子、板子、镊子、铜锁。刘备曾为其子、蜀汉后主刘禅起名为“阿斗”。

以贱业、贱民词为名

民间以为贵人难养,而贱民生命力顽强。如战国时期鲁文公之子名“恶”,齐母氏之子为“乞”,晋惠公之子为“国”、女儿为“妾”。

魏晋南北朝时期,喜欢以“奴”为名,南朝宋武帝刘裕的乳名为“寄奴”,大诗人谢灵运的乳名为“奴奴”,还有一些朝廷官员名酸奴、小奴、狗奴。因僧出家以百家食为食、百家衣为衣,故唐宋以后以“僧”命名,如欧阳修之子名僧哥,民间也有“和尚”、“大和尚”、“土和尚”之名。

旧时民间取贱名,多以“轻贱之词+性别称谓”的形式命名,如臭妮子、屎妮子、贱囡、草女儿,唐寿安公主乳名为“虫娘”;也以“排行+轻贱之词”为名,如二傻、大楞、大丫、三癞、阿呆;或直接以轻贱词称之,如淘气、懒孩儿、臭子。

我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一些贱名仍然存在,如虫、鸡、狗、猪、驴、狼、愚、刁、痛、秃、骂、怨、暴、恶、烦、粪、邪、矮、悲、惨、耻、臭、错、皮、嘴、鼻、肚等。

另外,古以女为贱,子为贵,故子取女贱名,以求好养。史书中有这种记载,如鲁隐公名息姑、徐夫人,李君羡小字五娘,李存儒本姓杨名婆儿,河南林县一带,生了男孩,在未满月之前不准说“男”字,怕暴露了消息,被邪魔拉去,要伪称“女孩”,这就怪不得男孩取个女孩名了。

民间还有的以儿女出生时的重量为名,如九斤、七斤、六斤。故鲁迅《风波》里的九斤老太大发感慨,她九斤,儿子为七斤,儿媳为七斤嫂,而孙女儿为六斤,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同样是取其轻贱之意。

寄名、借名、偷名、撞名

民间风俗,以为借名可以防止夭折,便于养活。

吴县(今江苏苏州)旧时有寄名之俗。据《中华全国风俗志》载,吴县富贵之家,怕婴儿娇生惯养,柔弱夭折,乃至庙烧香,用红布制一袋,将小儿年庚写在里边,悬挂在佛橱上,这就等于将小儿寄给了佛地。然后僧人便会给小儿起名,名字的第一个字一定是这个僧人的姓。直到成婚之年,才将红布袋取回。僧人穿百家衣,吃百家饭,命硬得很,名字自然刚猛,百邪难侵。

曲江人则有借名之俗。曲江之北,有大山两座,一名狮子山,一名象山,两山之间有石门相连接,当地人称为“双石门”,为曲江通海之道。如有小儿啼哭受惊吓,当地人便择黄道吉日,备糕果香纸至双石门借名,事先请道士用朱砂纸写上带“石”字的名字,如“双石成”、“石天保”,然后到双石门处焚香祈祷后,将名纸贴在石门上,沿途呼唤所取之名,还家即可。据说借名之子,强壮健旺。成婚后,便再至此设祭取名。

民间也有偷人丁兴旺之家的小儿之名的习俗。偷名要请人,向要偷之人家偷一饭碗及筷子,不能被这家发现,返回时,儿母抱小儿在门前迎接,叫“接名”。偷名者呼名,儿母代儿应之。这样,等于让被偷之人家的小儿替他承受病灾,可谓缺德至极。

撞名是小儿有疾,便在路旁陈列果品,焚香烧钱,伺第一个经过的人至,便以为是小儿的干父母,享以果品,以求认继。这种撞名是认干爹干娘的一种形式,即撞见谁就姓谁的姓。

为什么民间要取贱名和借名呢?

民间以为,乳名是一个人魂魄的象征,而每个人的魂魄都由冥间阎王爷控制,并将每个人的名字登记在卯簿上。阎王爷让谁死,就按名叫人,并命无常鬼去按名索魂。如果不给孩子起人名,或借用他名,阎王爷就会出现魂魄与人名之间的谬误,无常鬼按名索魂之时就会落空。同时,也是为了防止仇人用名字施以巫术而受到损害。

更多关于民间起名的知识可关注无量子道长更多动态,或直接咨询无量子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