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离别之地都有哪些?

千年前,有人用一句话道尽离别之伤:“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在交通不方便的时代,离别二字就显得十分沉重,也因此,有些地点就印上的离别的标签,成了离别的象征,本期的学而时习,我们一起来看看离别之地吧。

灞桥

灞桥是进出长安的东大门,相传是秦穆公称霸西戎时所修。对于灞桥离别的记载,较早的记录见于《三辅黄图》卷六:“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折柳,寄寓离情别意大约始于此。

折柳送别,在唐朝蔚然成风,成为临行前的一种仪式。而灞桥设有驿站,被称作灞亭,送行之人也就常在此话别了。

何事离人不堪听,灞桥斜日袅垂杨。——唐·罗邺《莺》

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唐·裴说《杨柳枝》

对酒灞亭暮,相看愁自深。——唐·刘长卿《送友人东归》

灞亭东去彻隋堤,赠别何须醉似泥。——唐·司空图《杨柳枝寿杯词十八首》

阳关

阳关是汉武帝开河西四郡时建立的两座关口之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不仅是交通枢纽,更是军事要塞。“阳关”作为唐代送别的网红地点,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阳关之内,尚为故土,阳关之外,便是异域。所以它不只是一个地理上的关隘,更是心理上的关卡。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阳关望尽天,洮水令人愁。——唐·刘长卿《送裴四判官赴河西军试》

醉里不辞金爵满,阳关一曲肠千断。——唐·冯延巳《蝶恋花》

发到阳关白,书今远报君。——唐·岑参《岁暮碛外寄元撝》

南浦

在南方,送别与水有着密切关系。《说文》解释:“浦,水滨也。”南浦,即南面的水边。

南方地区江河湖海众多,舟船是唯一便捷的交通工具,所以,南方临水送别处,几乎处处是“南浦”。南浦也就自然而然的打上了送别的地理标签。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南朝·江淹《别赋》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唐·白居易《南浦别》

别君南浦,翠眉曾照波痕浅。——宋·王沂孙《南浦·春水》

南浦不堪看草色,西湖尚可及荷花。——宋·刘克庄《送陶仁父》

歧路、离亭

相较于南方的诗意和细腻,北方地区的送别显得更为萧瑟苍凉。北方多是广阔的平原地区,陆路交通远比水路发达,所以车马替代了舟船。北方送别的诗歌中,反复出现的多是与路有关的意象:比如“歧路”与“离亭”。

秦汉时期,自两京始,在车马所行的官道两旁,已经开始设置邮、亭、驿。驿站路上十里为一亭,亭负责为信使提供馆舍、给养等服务,有时也负责治安机构,故设“亭长”一职。歧路上一处处驿站、长亭,皆寄托着送别者的思念。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唐·王维《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短亭芳草长亭柳。——宋·吴文英《青玉案》

别情苦。马蹄踏遍长亭,归期又成误。——宋·辛弃疾《祝英台近》

长亭柳渐柔,送客当闲游。——宋·陆游《送客》

“送别”二字,无论何时都会显得十分凄凉,更何况是交通不便的古代。但关于送别,小编仍然希望大家在唱过“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后,不要想着“知交半零落”,而是可以怀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心情出发。毕竟人生在世,总要让自己欢喜大过忧愁,方才不负活这一场。


来源:https://new.qq.com/omn/20200401/20200401A07GU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