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也是国家创新型县(市)建

原标题:县域科技创新如何打通“任督二脉”

海安

常熟

江阴

张家港

昆山

创新,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动力。创新驱动发展,基础在县域,活力在县域,难点也在县域。近年来,我省县域科技创新取得丰厚成果,2018年12月,科技部启动首批52个创新型县(市)建设,昆山、张家港、江阴、常熟、海安5个县(市)成功入选。

目前,我省县域创新仍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现象。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新命题,各县(市)该如何打通“任督二脉”,推动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新的跨越?记者采访上述5个创新县(市),它们探索出的创新发展之路,或可带来诸多启示。

构建“人才生态”,

激荡精英“活水”

人才集聚带动县(市)创新已成为共识,如何招才引才,构建科创“人才生态”?昆山、江阴、常熟“各显神通”,设立“头雁人才”工程和“科技镇长团”模式,出台各类人才扶持政策。

2012年9月,时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信息学院党委书记王奇峰作为第四批科技镇长团团长来常熟挂职,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他的第二故乡。目前,他担任常熟国家大学科技园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先后牵线30多家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与园区建立合作关系。

科技镇长团是江苏省为打破构建基层科技创新体系,有效解决区域经济转型难题的一项创举。“常熟是江苏开展科技镇长团工作的起点,自2008年启动试点至今,先后有12批175人次共122位主要来自省级机关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央企军工院所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和专业科研人才来常工作。”常熟科技局局长顾晓丹说。

相关数据统计,历届“科技镇长团”牵线8500多位专家来常对接合作,签订协议1200多份,长期跟踪服务企业超过500家,建成校地共建大院大所平台30多家。“常熟团”的经验全省复制推广,目前已形成“百团”“千人”的规模,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科技创新的一面旗帜。

“政府为吸才引才出台各类优惠政策,我们心得体会最深。”江苏阳光集团技术中心主任曹秀明说,江阴出台“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 和“科技创新和人才25条”, 加大对企业人才培育的支持力度。特别是江阴市委市政府设立3亿元人才专项资金池,帮助引进高端人才助力后,集团已突破多项技术难点。目前,江阴市企业引进诺奖得主8人,柔性合作两院院士54人。全市各类人才总数达到38.2万人,建成全国唯一设在县级市的中国国际人才市场分市场。

昆山创建国家一流产业科创中心,关键在于构建产业科创的“人才生态”。“我们核心研发团队里没有一个是江苏人,但是大家都留下来了。” 清陶新能源材料技术研究院院长何泓材说,来昆山不到四年时间,公司从动力电池领域里的一个初创企业,迅速成长为国内固态锂电池产业化的领跑者,这与昆山良好的“人才生态”密不可分。2018年,由清华大学南策文院士领衔的该团队被评为“头雁人才”团队,获得1亿元项目资助。“这使我们在研发投入时可以完全放开手脚。” 何泓材说。

据介绍,“头雁人才”工程,主要引进海内外院士、学术带头人、领军型科技企业家等“关键少数”。2018年以来,昆山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创业领军人才31名,其中,国家级10名。

产业提档升级,

打破体制机制壁垒

产业创新是促进县(市)经济腾飞的重要突破口,如何抓准产业脉络,合理布局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产学研协同关系?昆山和常熟的创新秘笈在于产业提档升级,打破体制机制壁垒。

“昆山一直用产业思维抓科技创新。”昆山市科技局局长赵姝介绍,昆山已率先提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一流产业科创中心,创新部署人才科创“631”计划,按照60%、30%和10%比例统筹资源要素,大力发展一流的产业、引育一流的企业、建设一流的平台、引进一流的人才、开展一流的合作、营造一流的环境。

“我们成立十多年以来,重点围绕昆山特色产业,开展技术应用研发和公共技术服务活动,有力推动了昆山生物医药和光电这两个千亿级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昆山市工业技术研究院总经理浦景松说,昆山工研院正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企业+事业”运营模式,围绕祖冲之技术攻关、科技招商、科技金融、区镇协同等方面,重点在建设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引进重大产业创新项目、建立首席科学家制度上进行探索,打造创新资源集聚配置核心平台。

未来,昆山将继续明确科技创新产业导向,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培育壮大光电、半导体、小核酸及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四大高端产业,积极探索县域经济创建国家一流科创高地之路。

谈及产业创新的特色做法,顾晓丹表示,依托“科技镇长团”, 尝试探索建立“政府—高校院所—企业”三螺旋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与海内外近90所高校院所签订合作协议,共建校地合作创新平台。顾晓丹说,最后一步打破体制机制壁垒,贯通高校院所与地方政府、产业、企业融通渠道,形成了发展共赢的校地合作新机制;建成北大分子苏南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有效推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提档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

当好“店小二”,

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企业快速发展是县(市)经济发展的“强引擎”,实现企业快速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激发企业的自主科技创新活力,江阴、海安、张家港使出“浑身解数”,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积分激励政策和“店小二”精神服务企业创新转型。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也是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的重要因素。”江阴市科技局局长周琛表示,近年来,江阴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企业的创新意识、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方式、创新管理等方面进一步加强。数据统计显示,江阴市共有4家企业获评国家创新型企业,5家企业荣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十三五”期间,企业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4项,江苏省科学技术奖16项。

“严格考评、强化服务是海安加快建设创新型县(市)一项重要制度性安排。”海安市科技局局长罗正锡介绍,服务企业创新转型是重要任务,为此海安举全市之力,高标准推进,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开展“机关部门服务企业科技行”活动。

“公司计划开展真空绝缘板芯材的研发生产,但四处寻找产学研合作单位未果。”南通远顺耐纤有限公司董事长缪义进告诉记者,2019年8月,海安市科技局了解到技术需求后,经省科技厅在海安挂职的副局长刘朝霞多方帮助寻找,最终找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真空绝缘板芯材技术权威陈照峰教授,合作研发生产高端低导热系数VIP芯材,目前产品已经经过客户四批验证,订单源源不断。在“机关部门服务企业科技行”活动中,共有300多名科级干部挂钩服务300多家重点企业,将产学研合作、研发机构建设等作为重点服务内容,帮助企业转型升级,让更多的企业由“被动创新”向“主动创新”转变。

2015年,张家港在全国率先探索“企业科技创新积分制”,采用指标量化的办法对企业创新行为按类打分,以“小积分”激发了企业科技创新“大能量”。

科技创新也能打分?怎么打分?“目前的指标体系中,设置了‘科技创新投入能力’‘科技创新管理能力’‘科技创新产出能力’‘科技创新环境能力’‘扣减分’五个类别,共161个计分项。”张家港市科技局局长赵瑜介绍,根据企业当年度科技创新积分情况,按照每分2000元标准给予企业资金资助。政策实施四年来,累计4158家次企业兑现奖励资金3.57亿元,157名企业人才获得“人才房”补贴4649万元。

“积分制给企业创新设定了评判标准,让我们更有方向感。”江苏永钢集团副总裁张刘瑜说,“积分制引领了企业的价值发现和能力建设,使永钢涌现出一批创新技术、发现了一批创新人才,并使企业把创新思维贯穿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2018年,江苏永钢集团积分1331.2分,按一分2000元标准得到了扶持资金266.24万元。

本报记者 张 宣 蔡姝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