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扶贫的路上,找准创新驱动与定点扶贫工作的结合点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 法制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维

“史上最强带货”的幸运儿——柞水木耳彻底火了。

《法制日报》记者近日从科技部获悉,柞水木耳在“人民优选”上热卖,仅在短短一周时间里就已销售5000多单近14万元。

柞水木耳的名声鹊起不是偶然,其背后有着科技的力量。地处秦岭南麓大山腹地,长期欠发达的陕西省柞水县,是科技部定点扶贫包联的国定贫困县。在科技部定点帮扶及陕西省科技厅与商洛市科技局大力支持下,柞水县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多渠道引进专家团队、广领域争取科技项目、深层次开展科学研究,为全县木耳产业发展提供了全链条、闭环式科技支撑。

“科技创新支撑定点扶贫要从‘贵’在精准、‘重’在产业、‘根’在创新、‘要’在合唱等方面持续发力。并且注重扶贫与产业相结合,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广泛参与、科技资源系统集成,加大适宜新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在贫困地区的示范和推广应用,依靠科技创新、发挥人才作用,提高脱贫质量和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培育壮大贫困地区扶贫支柱产业,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科技部部长、党组书记王志刚说。

科技撑起木耳产业

柞水县,被形容为“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区县,2014年初的贫困发生率高达44.04%。但如今柞水脱贫攻坚已见成效,柞水县委书记陈璇说这“得益于科技部8年鼎力相助”。

据了解,2012年,柞水县调整到由科技部定点帮扶,科技扶贫也由此开始全面发力。科技部先后派出4名骨干到柞水挂职统筹协调,形成了“四级联动”“三点一线”“三联三帮三带”等成熟做法和成功经验,在项目、资金和人才方面大力支持。李玉院士工作站、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分中心、木耳技术研发中心、菌种繁育及深加工产品研发示范基地、木耳大数据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也随之陆续引进和建成。

科技部还联系阿里巴巴集团将柞水作为重点帮扶县,助力柞水木耳先后登上香港“科技博览2018”“2019天猫双11公益晚会”等舞台。这意味着柞水木耳已经飞出“山沟沟”,有望成为各地网友喜爱的食品。

仅在4月21日,淘宝主播李佳琦、薇娅纷纷在直播间里挂上了柞水木耳的商品链接,2000万网友涌入直播间抢购,24吨木耳秒光。“感谢热情的淘宝网友,买光了我们柞水县24吨木耳!”柞水县副县长张培在和淘宝主播连麦中难掩激动之情。

科技部还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支持柞水县实施科技扶贫项目28个,帮销木耳等农产品200余万元。

在科技的加持下,柞水县木耳产业已初步形成原种研发、大田栽培、技术管理、分拣包装、仓储物流、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木耳增收效果显著。目前,5个木耳菌包厂带动贫困户用工1300余人;22个村集体经济共带动贫困户5933户,参与贫困户户均收入增加2000元以上。

科技种植增收明显

科技扶贫的魅力,河北省赤城县龙门所镇李家窑村的“草莓奶奶”郭秀梅也深有体会。郭秀梅今年60岁,是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我家老汉得了类风湿,有时候都下不了床,每个月光吃药就得花2000元。一买药就愁,更别说干别的了”。

用科技支撑起来的种植业,改变了郭秀梅的生活。在万邦(张家口)农业园区,郭秀梅已经上班一年了,“每天能挣80元到100元,除了过年的时候休息三五天,其他时间都有活儿,一年下来,能挣两万多元。”郭秀梅对如今的生活非常满意,“不仅能挣钱,还能学技术。”

在赤城县,有北京市援建的京赤科技扶贫示范基地,这里培育着北京研发的39类优质蔬菜,应用有机无土栽培、漂浮板育苗等21项北京先进种植技术的农产品。

据赤城县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张广明介绍,这里正在抓紧对各类优质蔬菜进行育苗。“别看这些茄子、西红柿苗外观普通,内里可是有足够的科技含量,是国内最优质的新品种。”目前已经有50项北京科委的农业品种和技术正在赤城县18个农业产业园区推广,助力赤城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保证脱贫不返贫、没有新的致贫。

在赤城县大海陀乡深山区高栅子村,用老方法种植架豆的老李,过去一亩地最多收入3000元,现在用上北京的新品种、新技术,“刨去成本,一亩地的大棚能收入八九千元”。

在赤城县的农户中,如今已经掀起了踊跃学科技的热潮。“蔬菜怎么种,蔬菜籽从哪儿买,有很多贫困户来咨询。我们给他们讲解后,贫困户会再次来基地,反复观察和询问,想用这项技术。”北京市科委驻赤城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站长张会臣介绍说,北京市科委开设了12396科技扶贫热线,每个季节有什么病虫害,需要如何防治,专家都会及时在线指导。

目前,赤城县种植、养殖业实现了分散经营向科技带动、规模经营的华丽转身,全县蔬菜种植面积突破16万亩。“赤城有超过15000户贫困户参与到了科技扶贫的18家园区当中,北京的新理念、新技能使群众脱贫致富的决心更足了。”赤城县委书记郭新耀说。

特派员覆盖贫困村

值得一提的是,科技扶贫取得的成效,与全国科技工作者所付出的努力不可分割。近年来科技工作者们积极投身科技扶贫事业,充分发挥了科技创新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2016年,科技部专门制定下发《关于科技扶贫精准脱贫的实施意见》,明确人才为先,智力扶贫。瞄准贫困地区发展突出存在的科技和人才短板,动员组织全国科技人员和科技管理干部深入扶贫一线,以提升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内生发展动力和科技管理服务水平,增强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能力为核心,集聚人才要素,培养本土人才,引领当地产业发展,带动农户精准脱贫,强化“造血”功能,为扶贫开发提供有力智力支撑。

这一文件还提出全力推动科技人员下基层。组织动员20万名以上科技人员大军深入脱贫攻坚第一线,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带着农民赚,开展科技服务和创业式扶贫,实现精准脱贫。

同年科技部、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印发的《科技扶贫行动方案》也明确,开展科技特派员创业扶贫行动。针对贫困地区需要就地脱贫的10万个贫困村,组织动员科技特派员进村入户,促进科技能人与致富带头人、技术成果与贫困地区需求、创业扶贫政策与扶贫项目紧密结合,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基本实现科技特派员对全国贫困村科技服务和创业带动的全覆盖,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2017年科技部开展“百千万”科技扶贫工程,强调实现1万个贫困村科技特派员全覆盖,不断提升贫困地区农民生产技能,以产业发展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脱贫。

在今年的疫情防控中,科技部再次强调,鼓励引导科研人员深入一线服务企业和产业,服务春耕生产和脱贫攻坚。

近日引发社会关注的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大化雅龙乡镇西村驻村工作队员“扶贫战士”庄宁斌,就是一位科技特派员。在广西北部湾投资集团支持下,镇西村种植了400多亩吴茱萸。作为技术指导员,庄宁斌全程参与产业发展。如今,镇西村的吴茱萸已经开始挂果,年仅50岁的庄宁斌却在回县城对接扶贫工作途中发生车祸离世。

在科技扶贫的路上,找准创新驱动与定点扶贫工作的结合点,创新科技扶贫工作模式和机制,解决扶贫工作中难啃的“硬骨头”,科技工作人员正在加倍努力。

责任编辑: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