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保险业务庞大的体量,掩盖了其在科技方面的潜力和市场估

原标题:科技武装掀起新蝶变:中国平安(77.200, 0.82, 1.07%)的演进逻辑和长期价值 来源:读懂财经

当下,以AI技术为代表的智能化浪潮席卷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俨然已加速到来。而对于传统金融企业而言,用科技武装自己,加速自身转型是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唯一选择。而中国平安(601318.SH)或许是观察金融科技改革浪潮一个很好的样本。

最新的端倪,或许可以从哈佛商学院把中国平安的科技创新纳入教学案例说起。

1、金融科技大风口,抢跑者华丽蜕变

这并非平安集团第一次成为哈佛商学院教学案例。

倘若追溯的话,2019年3月哈佛商学院的金融科技专项精品课程,便通过平安集团旗下陆金所的案例向各国学生及金融行业人士展示中国金融科技企业的发展现状。这意味着,作为市值排名全球前十的金融机构之一,中国平安正在从传统的金融机构转变为国际领先的科技型个人金融生活服务集团,全牌照的金融巨头,如今变身为「金融+科技」的新物种。

而近日吸引外界目光聚焦的「金科巨头」,除了中国平安,当然还有一个「蚂蚁」要变「大象」的案例。蚂蚁集团如今启动了科创板+港股两地上市,IPO估值至少2000亿美元,这再度点燃了资本市场对金融科技平台的关注热情。

金融科技成为新风口之时,各路选手奋力划桨之时,拥挤的赛道上逐渐呈现两大派系:一是BATJ等互联网科技公司积极拥抱金融科技已成趋势。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成熟,开始挖掘流量背后的数据金矿,将触角伸向金融领域。蚂蚁集团正是代表了此派选手。

二是老牌金融服务机构先后布局转型升级战略,欲借智慧化改造逆袭。比如中国耀盛、先锋集团、中诚信国际、用友网络(46.780, 2.46, 5.55%)等,而在中国大型金融集团和银行保险业中,中国平安是对金融科技最执着与成绩最靓丽的一家。

如果仔细梳理的话,我们会发现中国平安和蚂蚁集团其实代表了中国金融科技巨头发展的两条不同路径。蚂蚁集团起初利用技术手段解决支付信任问题,之后不断利用云计算、大数据、AI等技术夯实基础设施架构,为理财、保险和消费借贷等业务提供信用和风控的支持。

而中国平安是在保险、银行等领域深耕多年首先成为金融巨头,在发展过程中与时俱进,不断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手段优化业务,并在发展过程中孵化出金融壹账通等以技术服务输出为主的一系列公司。

一言以蔽之,蚂蚁集团是靠技术推动新金融业务的开展,中国平安则是金融需要嫁接技术,推动原有业务发展并孵化新业务。尽管进击路径不同,但有一点值得注意——两家公司都在金融科技大风起前卡位布局,从而实现抢跑者的华丽蜕变。最终殊途同归,都发展成为金融科技巨头。

2、用科技渡己再渡人:中国平安C、B、G端的三管齐下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对中国平安的印象依然还停留在「金融巨头」上,而事实上,平安过去三十年的历程以十年为期,正不断进化。

第一个十年平安扎根保险业,是中国保险业的拓荒牛;第二个十年平安成为综合金融巨头,保险、银行和投资三驾马车背后是全牌照金融版图;第三个十年平安积极拥抱科技,悄然间已蜕变为金融科技巨头。

尤其是对科技的布局,历经多年的无声耕耘,中国平安的科技版块早已根基深厚。

早在2017年,中国平安便确立「金融+科技」双驱动战略,启动从「资本」驱动型向「资本+科技」双驱动型转型。而2018年12月29日,中国平安时任董事长兼CEO马明哲的一篇元旦致辞,向外界传递中国平安已All in 金融科技。那次新年致辞中,中国平安改变了Logo,将原Logo中的「保险、银行、投资」六个字,改为「金融、科技」。

仔细梳理平安金融科技的演进路径,不乏清晰可见的几条主脉络:

对内方面,科技已成为优化平安各大业务的「万能药方」。以科技赋能综合金融成效显著,「黑科技」打通了平安集团业务的全流程,在降本增效、风险管控等方面已见成效。另外,科技赋能生态持续深化,金融壹账通去年12月完成上市,成为平安旗下继汽车之家、平安好医生之后的第三家上市科技子公司。这些科技明星公司在当期盈利和增厚净资产等方面正为平安生态赋能,未来生态反哺效应可期,为集团增长带去新的强劲动力。

渡己之后再渡人,平安科技变革的赋能价值逐渐扩散,覆盖了用户C端、企业B端、政府G端等各个社会单元。仅以此次疫情为例,当疫情推动「宅经济」之时,平安银行(13.500, 0.16, 1.20%)便利用科技优势,通过AI技术、线上化服务、智慧移动办公等科技,推出「在家办」多项举措,客户可通过平安口袋银行 APP 完成开户、转账、还款、投资、理财、缴费、充值、在线问诊等线上办理各项金融服务。

在企业B领域,平安以人脸识别、声纹识别、语音识别、语义识别、微表情分析等数十项自研的世界级AI核心技术为核心,通过能力融合的方式与第三方技术或产品合作,向生态合作伙伴释放AI能力。

面向政府G端,平安智慧政务的「惠企政策精准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每一条政策进行标准化结构、标签化处理和智能关联,在企业匹配信息后,10秒内自动精准推送政策,解决政策信息标准不统一、解读难度大、对比效率低等问题。

而残酷的商业铁律无时不在提醒各路玩家们,只有技术落地才是价值的证明。环视整个行业,绝大多数科技选手也同样在探索最基本的命题——关于商业化落地的生存谜题。

脱虚入实的商业化落地正是平安手中的一张真王牌。平安科技依托人工智能、云、区块链三大基础核心技术,已经在金融服务、医疗健康、汽车服务、房产服务、智慧城市五大生态圈落地。比如在智慧城市领域,就有以PATH(平安、阿里、腾讯、华为)为首的头部企业的说法。

如此重兵布局科技棋局,中国平安背后的进阶逻辑又是什么呢?

显而易见的一点是顺势而为。倘若站在金融行业的立场看,科技正在显著改变金融业的基本要素,比如成本和效率的优化,再比如风控管理能力的提升。

中国平安顺应时代大势,用科技渡己渡人必然是正确的抉择。

3、「长跑选手」进入价值新估阶段

当选择以科技武装自身、让「金融+科技」成为中国平安并行的两大主业,这个大方向不止是顺应技术趋势,而是终局思维逆向思考,平安对企业终局的思考越来越清晰。

所谓「终局思维」的镜像在于:先预期今后3–5年世界是怎么样的,而后反过来确定当下应该做的事情。

就像高瓴资本的张磊在一次谈话中所提及的,「我认为传统的价值投资永远都有它存在的空间和道理,但是这个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个空间会逐渐被压窄的。我们的办法就是,这个坑踩下来以后,我马上给你梯子,我的梯子就是科技赋能,帮你爬出来,如果你通过科技改变它,能创造价值。所以说,你不但能发现价值,而且能去创造价值」。

一个伟大的公司在寻觅创造价值的征途中,也势必要追求「增长的天际线」,穿透边界,才能冲破天花板。从这点看,正在打破边界,科技「造血」势必将撬开中国平安新的增长空间。

中国平安从成立之时的财险起步到如今已经成为了一艘金融科技「航母巨舰」,中国平安的股票也一直被人们称为A股的白马价值股。当伴随着平安「科技」标签的擦亮、金融科技巨头的价值再发现,意味着我们需要站在更长远的周期上,聚焦基本面,去看待中国平安当前的估值。

从行业来看,随着人们保险意识的增强,保险业真正的黄金时代才刚刚开始,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从基本面来看,中国平安的各项业务稳步发展,巨大体量下仍保持双位数增长。

而与之形成明显对应的是,中国平安目前的估值。囿于市场固有的印象,平安没有得到资金的追捧,股价并不算高——用于保险行业估值的PEV为1.2左右,处于42%的历史分位,市盈率在10倍左右,不到50%的历史分位。但消费、医药以及科技等行业的估值已经远远高于历史极值。

从资金层面看,全球资金泛滥,国内又坚持房住不炒的原则,大量资金将流入股市。事实上,除却科技布局带来的内生性增长引擎外,相比高位的消费、医药以及科技,新进入的长线资金本身就更青睐相对低估的优质股票。而金融行业市值足够大能够承接大资金,保险银行目前的估值也比较有吸引力。

更何况,中国平安保险业务庞大的体量,掩盖了其在科技方面的潜力和市场估值。随着蚂蚁的上市,将撬动大笔市场资金关注A股金融科技板块,中国平安的价值新估迫在眉睫,而陆金所的上市也将成为中国平安股价上涨的催化剂。

当然,中国平安金融科技样本的更大启迪意义还在于,当具有变革基因的先行者不断引领行业潮流之时,势必引发一场自上而下的「蝴蝶效应」。而接下来,就像美国知名技术思想家布莱恩·阿瑟曾在《技术的本质》一书中所言,众多的技术集合在一起创造出了我们称之为经济的东西,经济是技术的一种表达,「技术进化引发经济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