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科技提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赋能”

文 | 好望

2020年,不论行业内的人愿不愿意承认,金融科技的黄金时代,已经终结。

“P2P、现金贷、大数据、支付、催收,这条产业链上的所有环节,基本都被清理过了。”一家头部金融科技平台的创始人孟杰称,行业“团灭”。

从巅峰的四千多家,到如今残存的、数得上名的近百家,“这已经不能称为行业”。

曾经站在历史高光之下的风云人物们,如今黯淡退场,要么出国,要么入狱,要么沉寂。

5年时间,恍如一梦。

然而,世界其他地方的金融科技,却走上了不同的命运轨道,开始了全面爆发……

1

历史舞台

去年下半年,孟杰出国,到现在都没有回来。

他每天通过各种电话会议,遥控指挥着国内的团队。

裁人、找转型方向,这是他这半年的工作重点。

很多金融科技公司的创始人或者核心团队,陆陆续续去了国外,或者是香港。

他们在日本、香港、新加坡等多地往返,居无定所。

他们甚至会选择一个地区,从各地飞过来聚会,“聊聊行业有多惨,未来应该怎么办”。

能在内地之外的地方再聚的人,已算幸运。

“我朋友圈近一半的人,都已进去了。”孟杰现在每天坚持发一条朋友圈,也是在暗示,他还安在。

曾经在各地炽手可热的互联网中心大楼、金融科技产业园,有一些已偷偷换了名字,而里面的公司,也只剩寥寥几家。

一个曾经集聚众多金融科技公司的城市,“十几家公司,如今只剩下头部两家,上面组织行业研讨,过去一个会议室,大家挤不下,现在大大的会议桌,只坐了两三人”。

5年前,这个行业是如此“万众瞩目”。

“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马云公然发起对银行的挑战之后,“革命者”“挑战者”,成为这些弄潮儿身上的标签。

在媒体的渲染和政策红利下,大量的创业者涌入,华尔街的华人精英们,也开始纷纷回国创业。

他们站到了历史的聚光灯下,准备掀起一番风云。但他们并未因“挑战者”的标签获得荣誉勋章,最终,这个标签演化成了悲剧符号。

2015年前后,中国的金融科技创业达到了一个高潮。

中国创造了太多的奇迹,余额宝的出现,更是震惊了世界。

很多国家看到了金融科技摧枯拉朽的力量,世界其他地方,也开始蠢蠢欲动。

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英国。

在日不落帝国时代,这里孕育出了全世界最强大的银行业。

但因为金融体系的垄断和保守,创新反而难以生长。

“他们的银行IT系统,甚至落后中国30年。”专注投资金融科技行业的投资人何方荃称。

在英国密密麻麻的金融版图上,已难以落笔,而在中国的一张白纸上,却能畅快作画,弯道超车。

2015年,全世界都看到了英国的决心。

它放低了牌照门槛,鼓励挑战者进场。

于是,二十多家新玩家获得了零售和商业银行牌照,成为了英国金融体系的“鲶鱼”。

“不得不说,当时的中国是全球金融科技的超前者和引领者。”何方荃称,当时,很多国外的投资人,都来到中国学习。

他们惊叹于无现金支付的方便,也感慨于中国金融科技的发展速度。“不少创业者和投资人是在中国考察之后,将中国模式带回自己国家去复制的。”

2015年之后,全球的金融科技进入萌芽与爆发的前夜,而中国,扮演了先行者的角色。

2

不同命运

2017年年底,中国的金融科技行业开始直转之下。

监管划好了红线,一些没有控制好欲望的公司,滑向了深渊。

一些“碰了钱”的银行业挑战者们,付出了惨重代价。

“任何行业的创业都很难,但中国金融科技的创业难度最大,风险也最高。”孟杰称。

这个行业“收益没那么高,却要负刑事责任”。

从P2P、现金贷,到提供风控服务的大数据公司,提供贷后管理的催收公司,以及提供通道的支付公司,都遭遇过清理行动。

此时,孟杰已经知道,中国的金融科技不太可能成为挑战者,只能是赋能者。

金融在这片土地上,依然是一个特殊的行业。

民营与国营的关系,只能是合作而不竞争、补充而不替代、附属而不僭越。

金融科技在一轮轮严打行动之后,被强行推上了赋能者的轨道。

2018年,中国的金融科技在严打浪潮中颠沛流离,而世界的金融科技,却出现了猛烈爆发。

2018年6月,荷兰金融科技公司Adyen上市,如今市值已高达270亿欧元。

4个月后,“巴西支付宝”Stoneco敲钟,目前市值为132亿美金。

除了这些金融巨头之外,世界上超过10亿美金估值的金融科技公司,已有四十多家。

而英国的挑战者银行们,更是叱咤风云,从中一度杀出了四大巨头:Atom Bank、Tandem、Monzo和Starling Bank。

在这场金融科技的实验中,英国无疑收获了巨大的成功。

2019年,是神奇的一年。

“2019年,是全球金融科技募资金额最高的一年,也是中国融资额最低的一年。”BAI(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董事总经理赵鹏岚称。

“在硅谷,在伦敦,你会发现那里的投资人谈到金融科技时,都极度兴奋。”赵鹏岚称,世界的金融科技,正在一路狂奔的路上。

金融巨头Adyen的投资人Jan Hammer说:“金融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行业,金融对于所有的行业来说,无处不在,它是产业的放大器、加速器。”

这群挑战者们被寄予了厚望,“它们是金融行业未来最强劲的驱动力”。

而这些挑战者们的估值和市值,也不是以传统金融的市盈率来计,而是能与最性感的科技公司媲美。

比如,根据最新数据,“巴西支付宝”Stoneco的动态市盈率,高达88。

而Adyen的市盈率,更是高达213。

在中国,不能成为挑战者,只能成为赋能者的金融科技,开始了艰难征途。

2018年之后,中国金融科技提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赋能”。

但赋能,又谈何容易?

“我们给一家城商行做线上化,对方决策了半年才推动,刚要开始,领导又换了,原来的计划被推翻,重新再来。”一家服务银行的金融科技公司的创始人总结,银行体系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改革动力不足、决策慢、一言堂等等。

“传统金融的体制问题,决定了我们发展速度极慢。”

“赋能,就意味着只能吃金融机构牙缝里的肉,这样的公司,市盈率也不会高。”对于何方荃来说,这样的公司,很难再有投资价值。

世界的金融科技,出现了众多独角兽;而中国的金融科技,只有少数上市公司曾经冲上过百亿市值,但它们很快又跌落神坛,股价在地板上摩擦。

3

未来

这个故事的结尾,却并非是绝望。

金融科技尽管没有在中国枝繁叶茂,却可以将种子洒遍全球。

早在2015年,中国的金融科技就开始出海。

“在中国走通的商业模式,都可以在海外复制。”孟杰称,支付宝、现金贷、消费金融、理财资管、风控技术,甚至挑战者银行等多个产品,都已有在国外落地成功的案例。

他们通常选择的,都是人口众多、智能手机普及、活力十足的年轻国家。

对于金融科技的玩家来说,“真的就是降维打击”。

他们出海的核心逻辑是,技术和产品,“都用中国的原班人马”,而运营客服,可以放在当地。

实际上,头部的巨头,早就开始了投资布局之路。

比如,2015年,蚂蚁金服就投资了“印度支付宝”PayTM,占股更是高达40%。

2017年,京东数科和泰国尚泰合资了一家金融科技公司,双方投入5亿美金。

2018年10月,腾讯以2亿美元入股巴西挑战者银行Nubank,当时后者估值已高达40亿美金。

何方荃认为,中国的金融科技出海,未来确实有巨大空间。

“过去十年,出现了互联网公司出海、电商出海、游戏出海等等浪潮,未来十年,就是金融科技出海。”何方荃认为,中国的金融科技足够成熟,技术能力也确实是世界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