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的发展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

“特区的改革、探索在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历程中扮演了先行先试的角色,是勇立改革开放潮头的弄潮儿。”90岁高龄的厉以宁日前接受南方日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这样感慨。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是我国经济学界的泰斗、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倡导者、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他是我国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论的学者之一,参与推动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主持起草了《证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还参与推动出台“非公经济36条”以及“非公经济新36条”,因此也被外界成为“厉股份”“厉民营”。2018年,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他获颁“改革先锋”奖章。

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倡导者,厉以宁熟悉特区,到深圳等特区调研、交流十分频繁,熟悉这里的各项经济发展指数,他多次说“深圳是有改革基因的”。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他来到深圳,交流中,他告诉深圳的干部“前途在三转型”。2009年,他又来到珠海,告诉珠海的干部,应该抓住毗邻澳门的地理优势,将自己的产品通过澳门打入葡语国家,将生意“做到欧盟去”。

满头银发、精神矍铄,厉以宁对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发展充满信心,但他也语重心长地说:“特区的发展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分析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后,他建议深圳等经济特区除了继续当好开放窗口外、改革的尖兵,还要成为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创新高地。

回顾特区改革发展

民营经济是特区活力的关键

南方日报:您认为,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推动了哪些重要改革?

厉以宁:经济特区成功的关键在于改革开放政策,率先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通过改革让政府更好地发挥了作用。敢闯敢试、锐意创新、积极探索、求真务实,经济特区用事实成功诠释了改革开放的强大生命力,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彰显了中国的道路自信。比如深圳,充分发挥自身在珠江三角洲和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率先开放的政策优势和汇聚八方精英的人才优势,建设成了学习型、创新型、开放型、国际型城市,在营商环境、国际合作、人才引进、金融发展、产业协同、高端制造、国际贸易和市场化等方面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我们应为之而骄傲。

南方日报:您认为特区的改革、探索在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历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在中国波澜壮阔的发展道路中,体现了怎样的特有价值?

厉以宁:特区的改革、探索在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历程中扮演了先行先试的角色,是勇立改革开放潮头的弄潮儿。特区的设立、改革和发展对后续中国建立从沿海到内地的全方位改革开放新格局起了非常关键的引领作用。

南方日报:您被外界称为“厉民营”“厉股份”。您认为,在特区的发展中,民营经济发展、股份制改革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厉以宁:民营经济的繁荣发展是经济特区活力的关键所在。股份制不仅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民营经济壮大发展的必由之路。股份制让各类产权主体可以实现更好的合作,创造更多价值的同时,有利于聚合资本、激励人才、促进创新。几十年来,正是得益于股份制等一系列现代经济治理机制,深圳等经济特区成长出一批引领型、创新型、国际型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企业的实力和水平。

南方日报:曾经人们一度认为深圳等特区“不特”了,深圳也出现过发展势头减缓的情况。然而,近年来深圳展现了创新型城市的新面貌,重新焕发活力。您认为当时“萎靡”的原因是什么,如今的活力又来自于哪?

厉以宁:深圳当时看起来“萎靡”的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的加工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型、以及新兴创新产业的培育都需要一段时间,这个过程造成部分人信心不足等。

我认为深圳经济焕发活力在于抓住机会实现高质量发展转型,向三个方面转型:一是从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方面转型,二是进一步由粗放型向精细化、注重环保和节约资源的方向转型,三是深圳的城市发展形态在由区域中心城市向国际化大都市转型。

分析当前经济形势

培育创新经济让深圳应对冲击时底气更足

南方日报:考虑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去全球化浪潮、中美关系的日趋紧张、新冠肺炎疫情等影响,您如何分析当前的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厉以宁:受疫情影响,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遇到一些困难,但这是暂时的。有三个基本判断:一是中国经济韧性很强,产业体系最为完整,内需增长的贡献率已近九成,这就决定了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我们自身的增长仍有强劲的内生动力;二是经济全球化浪潮是不可阻挡的,去全球化只是一个回浪,无法改变人类社会交往日益国际化、全球化的大趋势;三是新冠肺炎疫情虽然冲击很大、影响深远,但终究会被人类克服,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有了三个基本判断,不管别人怎么跟我们“脱钩”,我们都有足够的底气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南方日报:深圳等经济特区多以外向型经济为主,您如何分析此轮冲击对特区的影响?

厉以宁:去全球化也好,疫情冲击之下国际贸易投资被迫中断也好,自然首当其冲的是这些外向型经济。所以,深圳、珠海、汕头这些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地区的确会受到冲击。但也要注意到,像深圳这些年来特别注重培育创新经济,而且在周边已经形成了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这使深圳在面对这轮冲击时,底气更足。

为特区发展建言

要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

南方日报: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您认为,深圳等经济特区如何结合这一要求,推进快速发展?

厉以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新形势下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深圳等经济特区过去是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实际上也是外循环拉动内循环的支点。如今除了继续当好开放窗口、改革的尖兵外,还要成为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创新高地。一方面,要成为规则制度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为外循环和内循环营造统一开放的良好营商环境;另一方面,要成为开放创新的示范区,以深化科技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推进自主创新为重点,成为引领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下的创新高地。

南方日报:深圳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深圳奔跑在又一程,您对深圳发展有怎样的建议?

厉以宁:我认为,接来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中,深圳还要在三个方面走在前列:一是在创新驱动和发展新经济方面,深圳要对标国际先进的创新区域,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产业创新中心;二是在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方面,要成为一个具有浓郁东方文化但同时能够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区;三是要在城市管理和社会建设方面大胆创新、勇于探索,率先建成智慧城市、智能社会。总体而言,新时期深圳肩负的特殊使命,就是如何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继续走在前列,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探索和示范。

南方日报:2005年,您曾到珠海调研,您特别关注横琴的发展,认为那是区域合作的焦点。您对珠海、对横琴发展有怎样的建议?

厉以宁:横琴是珠澳合作的结合部、切入点、试验田。我注意到,近日澳门莲花口岸整体搬迁至横琴口岸澳方口岸区,实行“合作查验、一次放行”新型通关模式,大大简化了人员往来的查验环节,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方面“硬联通”的重大举措。接下来,可以举一反三,与之类似的能够提高两地人员、货物、资金等资源要素流通便利的措施,都可以大胆探索和实施。同时,横琴还要继续在开放发展方面迈出更大的步子,学习借鉴港澳的自由港制度,加快在规制制度和营商环境等方面的“软联通”,为珠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探索新路径、新样板。

南方日报:您对经济特区发展,有何寄语?

厉以宁:经历40年的高歌猛进、快速发展,特区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谋划未来,特区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我相信只要经济特区能够团结凝聚多方力量、锐意进取、勇于改革、不断创新、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将来一定能够建设成为一个国际化、经济繁荣、人民幸福的现代化大都市。

精彩观点

●特区的发展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

●深圳等经济特区除了继续当好开放窗口外、改革的尖兵,还要成为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枢纽、创新高地。

●经济特区成功的关键在于改革开放政策,率先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通过改革让政府更好地发挥了作用。

●特区的改革、探索在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历程中扮演了先行先试的角色,是勇立改革开放潮头的弄潮儿。

●不管别人怎么跟我们“脱钩”,我们都有足够的底气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新时期深圳肩负的特殊使命,就是如何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继续走在前列,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探索和示范。

●南方日报记者 赵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