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获利盘太多需要调整

这篇文章是半年前科技剧烈调整的时候,参加一个节目的文稿,今日读来仍然适用。

出差回家途中,分享给大家。

上一次来是跟大家一起交流2020年的的投资策略,这次来是跟大家聊聊接下来科技股的投资机会。

先跟大家说下,我这篇文章成稿于3月3日,你们正好也可以借此判断下我对科技的投资和思考是否靠谱。

好,我们正式开聊。

一、什么是科技股:硬三年软三年商业模式又三年?

投资一个行业之前,首先我们要对这个行业的投资价值有一个清晰的理解,比如大家都能认识贵州茅台的价值,白酒、稳定、高端、长投,这大概是对他的基本认识。

那么科技股呢?大家有清晰的认识吗?

我们来看看,大部分散户对科技的认识:中国没有科技股、代工、周期、并购、波动大、低端;大家脑海里大部分就是这些吧?

抛开这些认知的对错不说,起码说明一点,大家的认知是混乱的,对科技上不了解的,或者说,没能站在更高维度上去思考整个行业的投资逻辑和价值。

而实际上,关于科技行业的投资逻辑,我认为在TMT行业研究中流行的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了:硬三年软三年商业模式又三年。

这个才是投资科技股的核心逻辑,展开来说,就是科技类行业,先是有硬件的升级,才有软件的兴起,最后是商业模式的落地,这是十年科技周期的产业晋级和投资顺序。

不过,这里我要修正下,按照目前A股的快速高效和产业升级本身的加速迭代,从投资周期上,很有可能会有很大的压缩,变成1年硬件1年软件1年商业模式。

二、目前整个科技行业仍然处在周期起步阶段

那么目前A股的科技行业处在什么位置呢?

这个如果搞不清楚,我们就不知道该投硬件还是软件,亦或者商业模式了,搞不清楚这个,就意味着投资可能失效,该投软件的时候,投了硬件,那可能要亏钱,该投硬件的时候投了商业模式,那要等几年。

从我的分析来看,中国整个A股的科技行业刚刚处在起步阶段,元年是2019年,持续时间至少3年以上。

为什么有这个判断呢?

第一、以5G为代表的产业革命已经处在了爆发前夜,这个判断已经不需要在论证了,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国家在5G方面的全速推进,2020年要建设60万台5G基站,5G手机已经开始面世,各种基础建设如火如荼。

第二、既然刚才确认了起步,那么为什么我说现在仍然处在起步阶段呢?我也不多说了,看图说话最直接,我选取了上证TMT最古老的科技指数,发布于2013年12月25日,从图形上可以看得很清楚,从2015年见顶以来,从4810一路跌到2019年8月的1606点,跌幅整整76.6%,可以说渣都没有了,然后叠加科技周期,才开始反弹2585,虽然反弹幅度达到了61%,但从时间窗口和业绩窗口、趋势来看,这里明显就是刚刚起步,你见过任何行情周期起步只有7个月的吗?

 

逻辑是不是很简单粗暴?

投资这事,本来就是如此,搞复杂并不好,万物皆周期,低估永不败;科技经过5年的长期下跌已经杀到了极致,而5G产业的成熟和起步,也就是新一轮周期的开始。

三、软件投资正当时

那么现在投资科技的哪一部分呢?也就是硬件、软件和商业模式?

首先商业模式不用想了,肯定不是时候,现在要关注的是硬件和软件到底哪个更是趋势?

我先说答案,然后再告诉你为什么,我认为是软件,理由如下:

第一,科技周期大幅压缩,硬件推出的同时,软件也已经开发,软件的滞后周期由3年,压缩到1年。比如2019年6月26日的MWC上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我就亲自测算了包括云安全监控、在线游戏、远程遥控作业等应用系统,包括华为、爱立信、诺基亚、中国移动以及一众中小型通信企业,各种硬件和软件是同步在开发。

第二,从市场看,以半导体芯片为代表的硬件科技已经透支了行情,甚至透支了2021年的业绩,而且涨幅太过巨大。

以半导体指数H30184为例,这个指数2019年的起始点位是2174点,2020年2月25日最高摸到了7718,翻了整整3.55倍;再以龙头兆易创新为例,在2019年1月份的最低点57元,到2020年2月25日的428元,翻了整整7.5倍。

这样的涨幅只能让人叹为观止,感慨颇多。我们简单的采用券商一致性预期,其2021年的最大胆的利润也不过20亿,2月25日的市值1372亿,市盈率达到了68倍。

第三点,科技是一个大产业,软件作为他的细分也是大产业,可以细分出来云计算、云办公、云服务、云娱乐等,是的没错,都加云,为什么呢?

这可真不是什么时髦用语,而是5G对产业的真真切切改变,以后前端应用可能只需要显示部分,所有的存储和计算都会放在云端。

那么软件有什么反应吗?

从目前我的观察来看,整个软件处在模糊期和应用初期,不确定很大,空间更大,谁也不知道到5G到底能怎么改变后面的万物互联的世界,从这角度来说,反映到资本市场,软件的想象空间就太大了(需要说明,部分硬件还是有很大的空间的,但从行业来说硬件的黄金期过去了),特别是牛市阶段,空间可就太大了,我这样说,你们能明白啥意思吧?普通投资者,搞清楚行业趋势,其实赚钱也不难。

四、短期获利盘太多需要调整

投资者把科技当做周期行业不是没有道理的,除了产业本身存在十年一升级的周期外,A股市场的反应速度也是让人惊讶的,就像刚才说,最具代表性的半导体指数1年多的时间涨幅3.55倍,龙头个股涨幅7.5倍,成交量放大了整整10倍,可以想象这里面的获利盘有多大(包括软件类科技企业,行业涨幅也达到了1倍以上)。

所以,这个地方必然是需要调整的,而且是深度的调整,这是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我引用安信证券的一次面对面沟通的内容作为注脚,大家品读我说的对不对:就当前而言,对科技成长板块仓位的客观认知很重要,相对较高是事实,但目前预计大概率还没有达到极致情况。

从2019Q4来看,主动型基金重仓股配置中科技成长行业(电子、通信、计算机、传媒、国防军工)总仓位提升到22.41%,近三年新高。

不难看出,科技成长板块仓位相对较高是事实,但远没有达到极致情况。从历史来看,在2012年12月到2013年9月的科技行情之中,科技仓位提升迅猛,整体仓位由8.23%迅速提升到了25.82%。而在2015年的牛市行情当中,整体科技的仓位由20.84% 在两个季度内提升到33.72%,在2015年12月才达到最高值38.45%,随后开始逐步减仓。

如果做一个简单的纵向对比,2019Q4较2013Q3、2015Q2和2015Q4偏低。相信目前会高一些,但应该与2013下半年差不多。

当然,历史并不能简单类比,一方面2013年创业板上市企业只有350家左右,而2019年底则接近800家公司;另一方面,当前出现2015年大牛市的概率并不大。

综合各家券商的言论,虽然他们说的很委婉,但是背后的信息跟我的分析是一致的,短期透支,必须调整;所以,即便我告诉大家科技的投资主线地位不会动摇,而且投资软件正当时,但是也要等等调整结束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