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敢提出打造“广东硅谷”?

四川在线记者 李欣忆 王眉灵 摄影 郝飞

在珠三角建制镇中,以产业集群为特征的专业镇超过四分之一。“内衣小镇”“马桶小镇”……小镇经济的繁荣,构筑起当地坚实的产业基础,也隐藏着产业转型的密码,惠州潼湖科技小镇便是其中之一,这是粤港澳大湾区首个以“科技”命名的小镇。

8月的珠江东岸,空气潮湿且闷热。从繁华的深圳华强北,记者驱车1小时,便抵达惠州潼湖科技小镇。与高楼林立、人头攒动的深圳相比,这里紧邻广东省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泊湿地——潼湖湿地,放眼望去满目青翠。

毗邻极核城市的科技小镇,“无中生有”打造未来产业集群,对成渝双核的毗邻区有何启示?

科技小镇为何在一片湿地诞生?

“你们好,今天由我来带领大家参观。”8月11日,记者来到科技小镇展厅,员工杨玉婷迎上前来。杨玉婷是惠州市沥林镇原住民,从小在潼湖边长大,一家人靠耕田养鱼为生。2017年随着潼湖科技小镇建设,杨玉婷进入小镇工作。

乘坐小镇的无人驾驶交通车,直接抵达指定楼宇。刷脸进入大楼,光伏幕墙源源不断向楼内供电,垃圾桶能自动收集和压缩垃圾,还会针对危险物品报警。

小镇的“大脑”——智慧城市控制中心,接入50多个系统、2万余点位,覆盖小镇所有设备系统,通过170平方米LED大屏,小镇运营的全方位数据尽收心底;在智慧食堂,刷脸吃饭、无感支付,端起一盘菜,屏幕便自动显示菜品的营养成分和卡路里。

“目前已有4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平台入驻小镇,听说还要打造广东的‘硅谷’。”杨玉婷的言语中,有期待也有自豪。

粤港澳大湾区首个科技小镇为何在潼湖湿地诞生?

这还要从惠州的“海绵行动”说起。依托生态、区位优势,吸引创新项目“逐水草而居”,粤港澳大湾区已有许多成功先例,比如深圳前海、东莞松山湖。惠州也不甘落后,提出建设潼湖生态智慧区。

翻开粤港澳大湾区地图,惠州市紧邻广州、深圳、东莞,同时又接壤河源、汕尾,是最靠近粤东的珠三角城市。

“做一块‘左右逢源’的海绵,这边吸纳,那边挤出。”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教授、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说,惠州实施“海绵行动”,是发挥自身优势的准确定位,一方面吸纳深圳等发达地区的先进生产力、创新要素、创新人才外溢;另一方面,辐射河源、汕尾等粤东地区,开展产业共建

而潼湖处在深圳、东莞、惠州三点交汇的核心位置,可实现“深莞惠半小时生活圈”。这意味着,深圳在硬件研发、东莞在生产制造的雄厚产业基础可以为其所用。在深圳教育、生活等方面成本高企的背景下,既能承接新型产业外溢需求,又能将科技与生态融合的小镇,极具吸引力。

龙头企业、上市公司为何纷至沓来?

海绵也不是什么都吸纳,惠州全面承接深圳四大产业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现代服务业和优势传统产业),潼湖科技小镇瞄准的则是未来产业。

一个“无中生有”的科技小镇,怎么集聚产业?潼湖科技小镇项目操盘手向俊波透露秘诀:全球资源+惠州转化,吸引龙头企业入驻

“以产业先行,为小镇找到主导产业,再引入龙头企业。”向俊波介绍,科技小镇的主导产业是物联网、智能控制、电商三大产业链条,为此引入思科、软通动力等龙头企业,包括9大上市公司、24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在内的40多家科技型企业已入驻,创新科技生态圈正在形成。

潼湖科技小镇B14栋别墅大楼,是畅行集团总部所在地。身处绿荫环绕的办公楼,兴致来了随时可到湖边走走,公司董事长兼CEO朱永刚感觉“简直不要太好”。

成立于香港的畅行集团,是一家电动代步车生产厂商,过去研发设计主要在深圳,工厂在东莞。潼湖科技小镇抛出集聚未来产业、打造未来城市的理念之后,朱永刚进行实地考察后,立即拍板买下独栋办公楼,把总部搬进小镇。

“这幢楼共5层,1000多平方米。”朱永刚带我们参观:底楼产品展示区,陈列着几十台不同型号的电动平衡车、电瓶车,在门口就能试驾;楼上则分布着研发、供应链管理体系团队等,还有一些空房间,为公司下一步壮大预留空间。

为什么搬?朱永刚摆出三点理由:一是房价优惠,买这幢楼的资金只相当于在深圳租楼10年的租金;二是发展空间大,惠州打造世界级物联网产业基地,给予优惠条件吸引企业入驻;三是交通便利,从公司到深圳,开车最多1个小时,赣深高铁仲恺新区站就设在附近,明年高铁通车后,半小时内就能到深圳。

已有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来到小镇。创业板上市公司深圳民德电子近期发布公告,将原计划在深圳市南山区落地的条码识别技术研发中心,变更调整到惠州,房产购置总额由9500余万元缩减至约5000万元。

向俊波透露,前期调研显示,对比深圳市中心,企业在潼湖科技小镇落地,将会节省约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成本,这些成本包括运营成本、土地成本等。民德电子投资总监高健坦言,最终选择潼湖,正是因为看重这里的区位优势和产业集聚效应。

正在形成的创新科技生态圈,带来新发展方向。“我们研发的共享滑板车,这个月就会在小镇投放。”朱永刚说,共享滑板车需加入物联网模块,而科技小镇集聚了众多物联网企业,不管是技术支撑还是场景应用,都给企业提供了很好的支持。

为何敢提出打造“广东硅谷”?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朱永刚所在的潼湖科技小镇,虽地处惠州,但他开车去位于深圳龙岗的分公司,反而比到惠州市区更近

在科技小镇展厅,工作人员特别强调,这里的交通优势、距离优势让企业进入“1小时黄金交通圈”。小镇内部还组建交通枢纽中心,园区巴士可直达深圳福田地铁站等。

交通先行,为经济发展铺路。以科技小镇为抓手,潼湖生态智慧区进而提出打造“广东硅谷”,形成创新要素高度聚集、高端聚集区。对于潼湖来说,如何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发展,是新的命题。

更便捷的交通联系,已在构建。2019年底,惠州市三横一竖的“丰”字交通规划出炉,潼湖正好位于第二“横”——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中部交通轴线上。整个“丰”字交通主框架,瞄准的都是大湾区极核:一“横”对接广州、二“横”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三“横”对接深圳(前海)及香港,一“竖”则贯穿惠州南北。从“丰”字规划可管窥惠州的“野心”。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认为,“丰”字形的交通格局加强了惠州与广州、深圳的对接,可同时接受两个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

在记者走访期间,一项学习香港、对标深圳的学习工程正在潼湖生态智慧区开展,提出从产业扶持政策、人才优惠政策等方面全面对标深圳。“这样的做法有利于吸引、留住深圳外溢的产业与企业。”陈鸿宇说,潼湖从提升软实力入手,打造“不是深圳的深圳”,有效放大毗邻深圳、广州的区位优势,有力增加对流动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吸引到深圳、广州等地溢出的优质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