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的军事新闻摄影创新

媒体时代传播技术的重大突破,带来传播载体和传播形式的重大创新。通过移动互联网终端,反映新闻事实的图像获得更广泛的传播。作为长期以来一直以传统纸媒为主要载体的军事新闻摄影,在媒体时代也应积极“转身”、努力“转型”,在思维理念、着力点、方法手段等方面大胆创新,使军事新闻摄影的发展步伐跟上新媒体时代的要求,以获得更有影响力的传播效果。

创新思维理念,适应新媒体传播规律,改变创作习惯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突出内容个性化、突出受众选择性、表现形式活泼多样、信息发布实时滚动等特点。军事新闻摄影要适应新媒体发展,首先要在创作理念上向这一特点靠拢,适应新媒体传播规律,更新创作思维理念,敢于开拓、勇于创新,这样才能打破旧格局,开创新天地。

从习惯性思维中跳出来。过去,那些频繁见诸报端的套路式图片,往往被定义为一种成功经验或是“标准答案”。比如,一说反映部队训练,就是战机呼啸升空、舰船劈波斩浪、坦克轰鸣机动;一说反映政治教育,要么是集中上大课的画面,要么是几个人围坐在一起谈心的场景,要么是一群人围着展板指指点点的构图。久而久之,由这种习惯性思维主导创作出来的新闻摄影作品,就给人以似曾相识之感,既没有视觉冲击力,也缺乏信息量。这样的作品放到新媒体上,就很容易被受众选择性“忽视”,顶多起到一个点缀屏幕的作用,更谈不上什么影响力。所以,军事新闻摄影工作者必须创新思维理念,从那种单凭习惯或先例来决定拍摄思路的创作路数中挣脱出来,多一些“为什么要这么拍”“能不能采取别的构图形式”这样探根究底的提问,不拘一格找题材,把思维和视野尽可能地打开一些。

用新的摄影理论指导实践。应该说,传统意义上的军事新闻摄影,是有许多创作理论支撑的。这些创作理论,是在军事摄影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总结、归纳和提炼。遵循这些创作理论进行创作,对于军事新闻摄影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和指导意义。然而凡事皆有度,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传播载体下受众审美口味也发生了变化,过去的一些摄影理论并不一定能够指导今天的实践。所以,有一定的摄影理论储备当然好,但一定要和变化了的实际相联系,做到与时俱进,否则就成了刻舟求剑。可如今一些军事新闻摄影从业人员,读了一些摄影理论书籍,也从他人那里学得几手摄影窍门,便照葫芦画瓢,循规蹈矩而不敢突破,结果总是“重复昨天的故事”,新闻图片拍了不少,摄影水平却仍在低层次徘徊,形不成自己的创作风格,只能生产出一些匠气十足、不能称之为作品的新闻图片。要使自己的创作见水平上层次,就一定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不断进行创新实践,不断进行经验总结,形成新的理论,再指导新的摄影实践。

时刻保持好奇心。所谓好奇心,是指人们对一些新鲜事物显示出特别注意的情绪状态。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主要动机,是个体寻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之一。好奇心对于军事新闻摄影工作者来讲至关重要,它能使人时刻保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具备敏锐的新闻嗅觉,也更能激发创作欲望。可有一些军事新闻摄影者,认为部队工作都是“年年岁岁花相似”,翻来覆去唱“四季歌”。久之,他们看任何事情都失去了新鲜感,总认为一切都平淡无奇。如果没有好奇心的支撑,抓新闻的感觉就会钝化,创作的激情就会丧失,这是导致有些同志摄影水品难上层次、难出作品的重要原因。其实,保持一颗好奇心,经常对拍摄对象进行“陌生化”认知,“四季歌”中也能发现新东西、找到新音符。日常工作报道中,我们不妨在每次拍摄前给自己一个理由,问问自己为什么去拍,今天的拍摄和以往有哪些不同,新变化、新视角在哪里。如此这般地自问,总把下一次拍摄当成第一次拍摄的人,才最有可能拍出令人耳目一新、独具风格的佳作。

创新着力点,适应受众接受特点,注重捕捉情感

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处于“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状态之下,其身份由传统媒体中单纯的接受者而变成“接受者+传播者”的双重身份。这一身份的演变,直接决定了军事新闻摄影作品能有多大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是感情动物,饱含真情的摄影作品总能打动更多的人,并能够在新媒体条件下获得更广泛的传播。新媒体时代的军事新闻摄影作品,也要适应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受众的接受特点,着力拍摄更多具有情感因素的摄影作品。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写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根植于感情的文章,无需过多辞藻修饰,平平淡淡即可打动人心,摄影创作亦是如此。摄影的最高境界,是让受众在体会到影像中传递的思想情感后,不仅被拍摄的画面所感动,更被照片所传递的一种思想情感所感动。

盯住人物去创作。有人物存在才有情感表达。人物的举止、容貌、表情、衣着等等,往往蕴含着丰富信息,也最容易让人感同身受、触景生情。新闻写作中就有把大事件浓缩到典型人物身上、通过典型人物的经历表现时代主题的传统。军事新闻摄影同样可以借鉴这样的创作手法,不只是把镜头对准大场面,也不只是进行简单的现场影像记录,还可以盯着大事件中的单个人物,通过对人物的聚焦,影射事件的影响和意义。这样的表达往往更能抓住人心,产生让人震撼、令人难忘的传播效果。盯住人物摄影,重在表现人的真情实感,把最能体现人物真情实感的那一瞬间捕捉住,让受众产生情感共鸣。2016年4月7日解放军报客户端发布的刘应华《毕竟情深轻离别》专题摄影作品,讲述的就是在军队改革进程中一个双军人家庭牺牲奉献的感人故事。这组作品采用人物特写的手法,通过故事叙述的形式,记录了身怀“二胎”的雷红霞在丈夫分流至外地后坚强面对工作生活困难的现实状况,真实反映了改革阵痛和军人的牺牲奉献情怀。这组图片报道的成功,就在于拍摄者抓住了人物特点并真实反映了人物情感,将主题思想展现得淋漓尽致,生动诠释了军人家庭讲政治顾大局、舍小家为大家的可贵品质。

捕捉感人的细节。人物讲情感,事件讲细节。细节是事件的浓缩,是大量信息的瞬间凝固。一般来说,许多新闻事件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其打动人心的典型细节。通过细节表达出来的人物情感是真实的流露,最能给人的记忆打下烙印。一幅摄影作品能否震撼心灵,往往不是因为其场面有多大、光影效果处理得有多美,而是因为对一些感人细节的捕捉。细节表现可以深化拍摄主题,能更好地实现摄影作品与受众在情感上的交流。浓缩在摄影作品中的细节,往往更具新闻价值,更加直抵人心。军事新闻摄影的表现也应专注于细节,善于发现和捕捉事件中的精彩瞬间,拍到别人所没有注意到的细节。在新媒体上被反复转载、打动无数人的摄影作品《泪蛋蛋那个流呀,咋就冻成个冰》,就是对感人细节的成功捕捉。这幅出自摄影记者王卫东的作品,展现的是新疆军区某边防团机要参谋潘郎平与未婚妻郭美玲刚刚相聚2个小时,却又在风雪中告别的情景。极度的严寒使潘郎平的耳朵和手指冻成了灰白色,滚烫的泪珠流淌到面颊便瞬间凝结成了冰珠。拍摄当天,红山嘴边防连的气温低至零下40℃,作者通过那滴凝成冰珠的眼泪,展现出边防军人爱情的艰辛,形象诠释了“军人牺牲岂止在战场”的主题,直击读者的心灵,让人过目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