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的军事新闻文风建设

  谈及军事新闻文风建设,必须先说到文风问题。

  俗话说,“风气好人人受益,风气坏人人受害”,足见其地位突出,影响深远。文风作为一种作风,既是老话题,又是新话题。

  说它是老话题,《文心雕龙?宗经》篇中的“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直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指的就是文风的基本要义。我们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和胡锦涛同志在不同时期与场合都分别对文风问题进行过论述。

  说它是新话题,是因为它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时代发展总是对文风提出新的要求,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进步和人们群众的生产、生活。

  一、军事新闻文风及其影响因素

  新闻文风是新闻工作者从事新闻报道时表现出来的格调、情趣和作风,是其思想在新闻写作中的具体反映。

  新华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对“新闻文风”的释义是:“新闻作品的语言文字风格。1942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整风时提出整顿文风的概念,并得到广泛承认和应用。新闻文风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在中国革命的长期进程中,中国新闻工作者形成了自己的文风,这就是真实、实在、简洁、明了、尖锐、泼辣、生动、活泼等。”1990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的释义是:“1942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整风期间,新闻文风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被提出来并得到广泛的承认和应用。”“1942年8月4日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发表题为《报纸和新的文风》的社论,认为建立新的文风,是整风中的一件大事,是报纸和有关一切工作者应当倡导的事情。新的文风要有新鲜的内容,生动活泼的语言,打破固定的写作公式,才能为群众喜闻乐见。”“新闻文风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其表现是:(一)真实、实在。不仅报道的事实要完全真实,而且在文字表达上要朴实、客观,不讲假话、大话和套话。(二)简洁、明了。新闻作品要求篇幅短、段落短、句子短,使读者一看就明白。选择群众关心的事,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语言来表达。(三)尖锐、泼辣。要求观点明确,旗帜鲜明;重要的新闻报道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明确表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四)生动、活泼。新闻作品形式多样,语言丰富多彩,饶有兴味。”

  作为新闻属类的军事新闻,其文风就是军事新闻工作者在从事军事报道时表现出来的风格和风尚,遵循着新闻文风的一般要义。军事新闻文风,在形成、改进和创新等方面,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一是社会大环境。军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种种渠道不可避免地渗透到军营中,进而影响着军事报道。二是工作作风是否扎实。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军事新闻文风不实,与个别领导机关工作指导思想不端正、学风飘浮、工作作风不扎实直接相关。三是军事新闻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思想贫而空言出,作风歪而文风拙。不良军事新闻文风,是一些军事新闻工作者政治意识不强、业务水平不精、采访作风不实的表现。四是新闻单位的用稿导向。可以想像,“广告新闻”、“材料新闻”等在报纸、广播、电视上没有版面与时段,“八股腔”新闻找不到市场,军事新闻文风自然会新鲜亮丽许多。另外,军事新闻之风还与部队的思想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等也密切相联。

  二、改革开放以来军事新闻文风建设的进展与成效

  伴着改革开放事业的铿锵步伐,中国军队开始了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走出一条精兵之路、强军之路。紧随着中国军队创新发展而创新发展的军事新闻报道,也呈现出一片清新气象。

  文体不断创新,时效性增强。新闻文体的发展是与时代大背景相连的,创新是时代和社会的产物。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作为及时、准确反映时代、社会和军队发展变化载体之一的军事报道,应时而动,积极创新消息、通讯、评论“老三样”等传统的、极少变化的、体裁界限分明的文体样式,新闻特写、新闻速写、新闻素描、散文式新闻、体验式报道等“新面孔”纷纷呈现在受众面前。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广为采用的日记体新闻,它以日记的体裁和形式报道新闻,外延宽泛、包容性强,形式灵活、行文自由,便于第一时间将新闻事实传播出去,深受读者欢迎。不仅在“记者下连日记”、“记者蹲点看基层”等经常性报道中发挥出独特作用,在抗击“非典”、“两会”报道等重大活动报道中也闪烁着它的身影。军报记者采写的《“和平使命──2007”参演部队万里跨国输送记者日记》还获得了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这些崭新的文体形式、报道样式,顺应变化了的报道内容,真实、准确、及时地反映出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中的新人新事新风貌,反映出世界新军事变革的风起云涌和信息时代的千变万化。

  精短成为共识,信息量增大。针对“文革”动乱时期新闻“假大空套长”的弊端,新闻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真短快活强”,在呼唤新闻真实性回归、重建新闻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倡导写短新闻。在军事报道中,通过进行短新闻竞赛,举办“绿色快报”、“现场传真”专栏等形式,强调以短见长,追求言简意赅。《一份抗洪总结不到两页纸》《六字电文获文书头奖》《一份275个字的文件吹来清风正气》等成为军报版面的基调与主流,不仅新闻事实本身就是优良文风的代表,而且篇篇都是“豆腐块”,并且见人见事见思想。2007年12月16日军报一版头条消息《周一至周四基层不开会》,全文350余字,配发短评270余字,广受好评,实现了“有效阅读”、“有效传播”。普通新闻报道追求短篇幅、大容量,重大活动报道也是如此。反映中国航天史上里程碑事件──“神六”飞天的通讯《英雄携手飞天》,全文仅1500余字,却容纳了与新闻主题有关的60多个信息,并荣获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语言鲜活生动,亲和力增强。雨果说:“语言就是力量”。读了、听了、看了,是实现军事新闻有效传播的前提。如果写作新闻时语言不生动有趣,看了文章让人皱眉头,有的甚至让人看不下去,新闻就达不到传播目的。在军事新闻报道中,受众意识得到强化,能用群众语言的地方尽量用群众语言,能用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也尽量使用,一篇篇新闻犹如一个个故事,记者、通讯员把所见所闻娓娓道来,文辞清新,让人读来如饮甘泉,有的甚至让读者感动得热泪难禁。同时,注重放大“人”的因素,使军事报道尽可能“见事”又“见人”。如在“神六”、“神七”、歼十战机成功试飞等重大军事报道中,许多就是直接报道普通的科研人员,增强了“人”的分量,使广大官兵在获得军事新闻信息的实惠、获得娱乐审美享受的同时,进入一个全新的强调“以兵为本”、体现人文关怀的军事报道新阶段。

  采访作风深入,基层新闻增多。扎实的采访是出新闻精品的前提。多年来,军报始终把落实“三贴近”原则、转变记者作风摆在突出位置,常抓不懈。规定记者每人每年下部队采访不少于230天,引导大家树立“脚板底下出新闻”等理念,走出办公室,告别电话采访,真正沉下去、动起来。通过“老记者访新兵”、“记者当兵日记”、“记者观察”、“记者亲身体验空降兵训练”等专栏,推出一批批特色鲜明、清新活泼的体验式亲历式见闻式报道。还要求记者上高原、下海岛、赴边关、到哨所,深入艰苦地区采访,热情讴歌官兵扎根边防、保卫祖国的精神风貌和先进事迹。目前,军报记者走遍了长城内外几乎所有军营,采访过我军所有海拔4000米以上哨所和雷达站……记者深入一线接近官兵,了解基层的真情实况,不仅写出了许多官兵喜闻乐见的精品稿件,而且报纸版面上基层新闻比重增大。随机抽样军报一个月的“部队新闻”版,情况显示:当月“部队新闻”共发版26个,每版文字稿件10到12篇,其中以基层营连或个人为标题、副标题,或内容以普通官兵为主要报道对象的,6篇的1期,4篇的4期,2篇的1期,3篇的最多达20期。

  三、军事新闻文风建设的推动力量

  作为社会守望者,新闻对社会的变化是极其敏感的。新闻在报道改革发展,改革发展又推动着新闻自身的变革与进步,新闻写作也是如此。可以说,军事新闻文风建设取得的每一项成果,都是社会进步、军队发展与军事新闻工作者辛勤努力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解放思想、拨乱反正,党的优良作风恢复与新闻环境改善的牵引。在服务政治运动中,新闻宣传也曾有失误,并产生过坏文风。上世纪50年代我们党由于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左”的错误,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反右扩大化、大跃进、人民公社等严重失误,这不可能不影响到新闻宣传。在这些失误中,新闻宣传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尤其“文革”期间,新闻报道中充满了假、大、空,无中生有,凭空捏造,夸大事实的新闻比比皆是。粉碎“四人帮”后,真理标准大讨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解放思想,拨乱反正,实事求是地恢复了党“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同时,新闻界也进行了深刻反思,试图找出失误与弊病的根源与防止的办法,进一步树立和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重新回归新闻本原。在坚持党性原则、发挥喉舌作用的前提下,真、实、短、活、快在业界成为共识。尤其十六大以来,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新闻话语环境更为宽松,中国新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契机。

  走出国门、打开视野,对社会及国外先进办报经验吸纳借鉴的促动。改革开放30年,我国传媒业飞速发展,新闻竞争空前激烈。与此同时,地方新闻出版行业以不同形式和渠道,不同程度地介入军事报道领域。他们以精良的制作、新颖的形式、活跃的理念,吸引和分流了军队受众。这些变化给军事新闻工作带来了新困惑、新问题、新挑战,催生着军事新闻报道的变化。在此大背景下,军事新闻业界积极跟进,以变制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通过随团出国考察国外先进媒体的运营情况,到地方媒体参观见学,举办“军事新闻论坛”,到地方参加新闻学术交流活动等方式,广泛吸收借鉴国内外一切先进新闻理论和办报经验。另外,还积极引进了计算机联网、激光照排、电脑分色等先进技术,军队报社纷纷告别“铅与火”,大大提高了报纸制作水平,这些都要求报道方式与新闻文风的及时改进与跟进,快采、快写、快编、快发,以质量赢得受众。

  复合培训、多岗锻炼,军事新闻工作者自身业务水平提升的驱动。新闻文风与采、写、编、发等要素密切相联,而每一环节的优质高效都依靠新闻从业人员过硬的素质来保证。新闻文风的改进,既反映了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体现着社会进步的要求,也是新闻从业人员对外部环境认识的深化与完善,是自身业务素质提高的必然结果,是一个自觉与不自觉相结合的变化过程。截至2007年底,全国设置新闻传播类专业点的高等院校达400多所,在校学生13万余人。水涨船高,受过专业训练的军事新闻工作者人数大幅上升,新闻学、传播学硕士、博士也占到一定比重。各新闻单位还把人才培养作为提高办报、刊、台质量,增强军事新闻竞争力的重要推手,积极选送编辑记者到院校深造,安排人员赴国外或社会媒体参观见学,在内部开展经常性的业务培训,实行编辑、记者交叉轮岗制度等。全方位、多层次的培养、锻炼,开阔了军事新闻工作者的报道视野,突破了传统惯性思维与观念的束缚。随着对新闻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实践操作能力的不断提高,他们在实践中积极进行新闻创新,使军事报道在反映军队建设的准确性深刻性上有了长足进步。

  尊重规律、优化功能,军事新闻改革内驱力和激励机制的引导。新闻文风创新发展的根本原因是新闻业自身的改革。面对地方新闻激烈竞争和受众分流的挑战,军事新闻从业人员积极研究市场、研究媒介、研究受众,不断改进报道方式。由此,形成了军事新闻文风创新的强大推力。军报和各军区军兵种报对报纸的信息属性、传播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化、强化,纷纷进行扩版、改版,适应受众需求。改进好稿评定标准,对短小精悍、文风清新的稿件,尽可能打扮得漂亮一些、位置给得高一些、处理得大方一些,通过版面语言调控,当好信息管家和导向顾问。另外,中国新闻奖和军区军兵种好新闻评选,对稿件字数、风格的限定与规范等,都推动着记者、通讯员不断改进新闻文风、创新新闻写作。

  四、当前军事新闻文风建设与军事新闻事业科学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及改进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军事新闻文风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有目共睹的喜人成绩。但不容忽视的是,一些顽疾,如“长风”有刹不停、“慢三拍”等不同程度地依然存在,以及文风不正的新表现,如正面宣传的负效应、宏观真实与微观真实度的把握不当问题等,都影响和阻碍着军事新闻宣传在军队现代化建设中功能作用的发挥,影响和阻碍着军事新闻事业自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端正领导机关的工作指导思想,真正按新闻规律办事。马克思在1843年就写道:“要使报刊完成自己的使命,首先不应该从外部施加任何压力,必须承认它具有自己的内在规律。”文风问题,上下都有,但根子在上面。作为领导机关,一方面要下决心精简文件会议,必要的会要短开,必要的话要短讲,营造说实话、写短文的氛围与环境。另一方面,领导干部要学习一些传媒知识,增加媒介素养,防止和杜绝把新闻宣传当做“出名挂号”、“政绩广告”的工具,领导和指导本单位新闻宣传人员实事求是地反映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中涌现出的新事物、取得的新经验。否则,“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楚王好细腰,宫女多饿死”。领导机关指导思想不端正,个别报道就会贪大求长,甚至弄虚作假。因此,要加强对新闻规律的学习与研究,真正按照胡锦涛同志在2002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指出的那样:“要尊重舆论宣传的规律,讲究舆论宣传的艺术,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水平和效果。”

  抓住军事新闻工作者素质提升这个关键。“新闻事业能不能办好,关键在于有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新闻队伍。”新闻宣传是一项精神劳动,不具备一定的知识是不可能胜任的。在知识日新月异、信息扑面而来的今天,军事新闻宣传要想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就需要不断地学习。一是要打好思想理论基础。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掌握政策、法律和纪律,做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二是牢固树立群众观点。 密切联系基层官兵,倾听基层的呼声,多写出反映部队建设和官兵喜怒哀乐的作品来。三是打牢基础知识根底。博览群书,哲学、历史、文学等广泛涉猎,还要了解军事训练学、军队政治工作学、军队管理学,以及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军事论著等,厚积薄发,争当既懂政治、又学识渊博的新闻工作者。四是深入研究新闻业务。苦练新闻基本功,争取写出主题好、内容好、语言也精彩的新闻作品,通俗形象地表达新闻事实,使官兵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也得到美的享受。

  树立“新闻营养”意识,增强军事新闻的易读性、吸引力。“第一次因不了解而购买,第二次因了解而放弃”,是人们对被受众抛弃的媒体的形象比喻。在信息社会里,受众对大众传媒的需要与目的,主要有获知信息、增长知识、愉悦性情等。“我写你看”、“我播你听”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新闻信息满足不了受众需求,受众就会毫不犹豫地离你而去、另选别家。胡锦涛同志在考察人民日报社时指出:要“认真研究新闻传播的现状和趋势,深入研究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因此,达成军事新闻宣传目标,一方面,增强军事新闻信息对官兵精神愉悦、知识积累和工作生活需要等方面的有用性,适销对路才有市场。另一方面,切实改变那种“要”字牌、板着面孔说教式的新闻写作模式,改变拖沓冗长、“懒婆娘裹脚”式的行文风格,少些耳提面命、多些娓娓而谈,平等交流,才能引起共鸣、达成共识。

  坚持“三贴近”,拓展军事新闻有效传播的路径。文如其人。文风反映着世界观、价值观,体现着新闻工作者的对社会、对人民群众、对新闻事业的态度和感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忠实体现,是新闻传播规律的本质要求。实现军事新闻的有效传播,一是要求真务实,不做图解式宣传,贴近部队建设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着眼广大官兵的所思所想,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新思路和新经验。二是要扑下身子,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一线,提前感知“春江水暖”,以新、快抢占先机,引导舆论,影响受众。三是要以人为本,只要心中真正装着官兵,总能找到最适宜的报道形式,把各种信息传播出去,使之产生最佳效果。

  (作者单位:解放军报社总编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