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出会“说话”的军事新闻图片

随着现代摄影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覆盖,一个图片爆炸的时代已经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这给新闻摄影工作者带来了机遇,更带来了挑战。各类新闻图片铺天盖地,如何使自己的新闻照片让人看了眼前“一亮”,从众多来稿中脱颖而出?笔者认为,法则只有一个,那就是想方设法拍出会“说话”的好照片。

把镜头伸向基层,

离官兵近些、再近些

匈牙利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有一句被摄影界引为经典的名言:“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

在史册上成为不朽之作的战争照片《倒下的士兵》就是卡帕的作品。当时卡帕距离这位战士还不到5米的距离。就在这位战士从战壕跃起,被子弹击中,即将倒下的瞬间,卡帕全然不顾身边呼啸而过的子弹,手持相机跃上前去,在距离2米处按下快门,一幅震撼心灵的作品就这样诞生了。照片中,中弹的士兵双腿弯曲,身体后仰,手中的步枪正在落下。时光流逝,今天的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感受到那种强烈得让人无法逃避的生命濒临死亡时的惊惧。不用任何文字来描述,发生在76年前西班牙内战中的这个瞬间,被卡帕的镜头凝固为永恒,这就是摄影的独特魅力所在。

而今,卡帕不畏艰险,离现场近些、再近些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承。

对于我们军事摄影者来讲,无限风光在基层,在训练一线,在战斗一线。只有身处其中,才有可能捕捉到那些最动人的,最贴近官兵的生动画面。到现场去,这是对一名军事摄影工作者的第一要求。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众多摄影记者深入到灾区一线,冒着余震、塌方和各种疫情的危险,战斗在最前沿,拍摄了大量人民子弟兵和群众携手同心抗震救灾的好照片,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其中,空军报特约记者刘应华的《众志成城托举生命》,成为当时抗震救灾的“形象代言”。画面中,身穿雨衣的军人构成了凝重的色彩,他们高举的双手托举出群众的生命通道。试想,如果作者惧怕危险、担心奔波劳累,不深入一线,那么,他就不可能抓取到如此富有震撼力的瞬间,这是真实的力量,也是贴近的力量。

离官兵近些、再近些,不只是空间的贴近,更是心灵的贴近,只有当摄影记者的内心情感与被摄人物的真情实感融汇在一起时,新闻照片才能表现出最富有情感的精彩瞬间。《解放军画报》记者袁学军的名作《英雄探妻》,抓住了“高原汽车兵”张良善站在墓前沉思的这一瞬间表情,刻画了人物难以名状的复杂心绪:内心的波澜、外表的隐忍和刚强以及难以言传的悲痛。可以想象,当作者行走在空气稀薄的边防部队,用镜头诠释着边防军人生命深处的无限张力时,如果不是源自内心的对边防军人的那份真挚的热爱,他根本无法常年坚持这种常让他自己流泪的拍摄。是的,身入更须心入,感动不了自己,又如何感动编辑和读者?只有用真心、真情去感悟基层,真正怀着欣赏、理解、敬仰的心,让自己常常被感动,手中的镜头才会有生命,才能抓住那些最打动人心、叩击心灵的画面,作者的感情也必然会通过照片传递给编辑和读者,引起心灵的共鸣。

相机后面的人头,

比相机前面的镜头更重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精良的摄影器材无疑是对新闻摄影的有力支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唯器材论”是正确的,因为任何人都能够按下照相机的快门,但并不意味着任何人都能够成为优秀的摄影记者。正如美国著名摄影家阿诺德所说的“照片应该反映自己的信仰,要记住,是摄影者在起作用,照相机只是工具而已”。

道理很简单,读者看的是照片是否具有新闻性、真实性、思想性和生动性,而并不关注拍摄照片的是“莱卡”还是“尼康”。编辑看的是作品是否具有新闻价值,是否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而并不在意作者使用的是长焦还是广角。面对同一个新闻事件,不同的人拍出来的片子却有着天壤之别,这就不是“机子”的问题,而是“脑子”的问题了。

2006年,北空某导弹部队在渤海湾进行实弹打靶训练。当时现场采访拍摄的有专职摄影干事、报社专职摄影记者,还有广空高炮某团报道员刘志云,他的相机可能是现场十几个拍摄者中档次最低的。导弹发射开始,一阵快门声响起。刘志云拍摄的《利剑出鞘》却成了其中比较优秀的作品。事后他说:“我们高炮部队刚进驻靶场,听说友邻某导弹部队晚间将进行导弹射击,在那之前,我还从未在现场见过导弹发射时的场景。晚上,我很早就来到导弹发射阵地,想方设法了解导弹发射的一些细节,认真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因为没看过导弹发射,加上对导弹发射的时间、形式一切无从知晓,当时我想:考虑到相机的性能及高感光度的成像质量,我不能把感光度调得太高,但是感光度不提高速度就没法调高,导弹又抓不住。经过思前想后,我决定利用现场不易曝光过度的全黑环境,通过使用B门,预先开启快门等侯,在导弹发射后即关闭快门,这样的话,导弹怎么着也在我的画面里。最后,通过1/30秒的长时间曝光,我拍下了这张《利剑出鞘》。”后来,这幅作品先后在《中国空军》杂志、《摄影报》等报刊发表并在驻地举办的摄影比赛中获奖。

可见,比快门更快的是思考,比技术更重要的是头脑。照片是一种表达方式,跟一篇寓意深刻的文章一样,是将自己的所思、所感、所观察到的事物表达出来,只不过是通过摄影的语言来表达而已。这种表达,需要技巧,更需要摄影者智慧的大脑。比如,新闻摄影强调的抓拍,绝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在现场乱拍一气,而是当你身处突发事件、重大新闻事件现场时,在选取新闻视角摁下快门之前先问问自己:这件事的新闻本质是什么,我的图片要传递什么信息,它的新闻眼在哪里,表达什么意思,给读者带来什么,我该从哪个角度去切入,等等。只有深思熟虑之后的抓拍,才能抓到新闻的本质,才能抓住最具形象表现力的典型瞬间。

有人会说,突发事件那么紧急,哪容得你想那么多?自然是厚积而薄发,平日里积累的业务素养、业务经验在这种时候往往会发挥关键的作用。所以,摄影记者一定要注重政治理论的研修和新闻素养的积累,还要常常反思自己在摄影实践中的成败得失,那么我们的摄影思维一定会得到不断的提高,再次面临精彩的瞬间时,就会果断地按下快门,而不是让那些珍贵的瞬间遗憾地溜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