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变化中坚守,在传承中发展——新中国60年军事新闻回顾与反思

文/贾 永

作者简介:

    贾永,男,新华网解放军分社社长兼《世界军事》杂志社社长,高级记者。曾参与过多项重大政治报道、重大军事行动报道和重大典型报道的采写和组织。主持策划了“体验崇高”“我的长征”“我的见证”“改变历史那一刻”“为您讲述80幕经典军史背后的故事”等重大新闻宣传活动。作品7次获中国新闻奖(全国好新闻奖)。2004年荣获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2007年当选为全军英雄模范代表大会代表。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并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著有《人物》《事件》(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等。

贾永近年新闻作品选:

·天安门广场见证国防现代化建设历史性跨越
    ·执掌政权第一天——历史见证人的甲子记忆
    ·抗震救灾日记:心,贴着汶川跳动
    ·“武力的无奈”:一位军事记者眼中的2008 
    ·新华时评:神七飞天,亿万颗心随你跳动 
    ·长征启示录--献给长征胜利70周年

当新中国60周年大阅兵受阅队伍以崭新的面貌、精良的装备通过天安门广场--世界目光再次聚焦中国的心脏,聚焦阔步现代化征程的中国军队。

军事,乃一个国家的"存亡之道",是一个国家"不可不察"的重要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说,军事新闻便成了"察"的具体体现。也正因如此,回顾新中国成立后的军事新闻发展历程,探究军事新闻今天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于积极参与国际新闻竞争乃至与西方争夺军事话语权的中国新闻界来说,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概括说来,中国军事新闻60年间所发生的变化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

变化一:时代背景——从战争到和平

回顾——

战争与和平是军事新闻的永恒主题--战争,凸显出和平的珍贵;和平,揭示了战争的意义。60年来,中国军事新闻事业所处环境的最大变化,是由战争到和平的变迁。

人民军队的新闻事业起源于战争年代。建国之初,共和国面临的内外环境依旧险恶。上世纪50年代军事新闻报道的最大成就,是志愿军随军记者采写的战地新闻。

从20世纪60年代初西南边境之战到60年代末东北边境之战,再到七八十年代持续了10年的南部边境军事行动,每当有战争召唤,军队新闻工作者总是与参战将士一起冲锋在前,把建国后的军事新闻报道一次次推向高潮。虽然不同阶段的作战方式有所变化,但这些诞生于战争、战事、战地的新闻报道,始终贯穿着同样的主题:为了祖国、为了正义、为了和平。

随着冷战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更为鲜明的主题,中国周边形势日趋缓和,共和国进入长达20年的和平时期。这一时期的军事报道虽然没有战火硝烟,但同样呈现出复杂磅礴的内涵与外延。总的来说,军事训练和军队非战争军事行动报道,是这一时期军事新闻的两大热点。

军事训练报道某种意义上就是战争报道形式在和平时期的延续。在演兵场上,军事新闻工作者一次次拓展着军事新闻的新境界。"动起来,方精彩",从一些力求"把演习写成战争"的篇目中,我们不难发现军事新闻工作者在这方面的努力。新世纪新阶段,基地化训练、实战化训练、模拟化训练等新的练兵形式为军事训练报道注入了别开生面的新血液,而网络媒体的勃兴,也为展示这些训练形式的报道,提供了更为直观、更为广阔和更为便捷的载体。

"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概念虽然直到最近几年才提出并确定下来,但人民军队的非战争军事行动却早已有之。参加非战争行动之多,是中国军队有别于国外军队的一个重要特征。非战争行动新闻报道,成了和平时期军事报道的一大亮点。这一领域的佳作之多,甚至丝毫不逊于建国后的战事报道。

思考——

时代背景由战争转向和平,军事新闻在社会的关注点中,也相对由主角退居次角。今天的军事新闻,更多地肩负着为军队和军人树立形象的责任,以消弭与社会因距离而产生的不了解、不理解。这意味着军事新闻必须将自身置于与经济、政治、社会乃至娱乐新闻争取受众眼球的同步竞争的位置。这一点,《士兵突击》等电视作品的成功已给了军事报道足够的启示。

承平虽日久,将士未下鞍。虽然军事新闻报道的主要指向和内容随时代背景的变迁发生了变化,但正如古罗马军事家韦格蒂乌斯所说,"你想和平,就要准备战争"。不论今后世界局势如何发展,中国周边环境如何变化,军事新闻工作者手中的笔和镜头始终都会朝着军事行动聚焦。 

变化二:职能使命——从对内为主到内外兼顾

回顾——

与时代发展相同步,军事报道所担负的职能使命同样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变化背后的根本动因,是军队职能使命的拓展--从建国之初的保家卫国到新世纪新阶段的"三个提供一个发挥"。就军事报道的职能使命而言,60年来最为显著的变化,是从以对内报道为主拓展到对内对外报道兼顾。

军事报道职能使命的新拓展,源于三个原因:第一,随着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的国防政策和中国军队日益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军事报道必须从主要面向国内向面向世界转变;第二,随着中国军队走向世界步伐的加快,参与国际军事交流活动增多,通过外宣塑造中国军队形象显得日益迫切;第三,面对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态势,参与打造与我国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军事"舆论场",不仅是必需的,而且是急迫的。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文化之战和信息之战掀动了和平年代没有硝烟的战场。在"后冷战"时期,强权国家赤裸裸的军事侵略成为众矢之的,取而代之的是更隐蔽、更广泛、更深刻的文化侵略和意识形态输出。这就是"软实力战争"。有数据表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信息量,是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的100倍。同时,当前在西方主流媒体中,关于中国军事领域的报道,相当部分都是负面的。

信息全球化背景下,一支军队要在错综复杂的国际舆论斗争中构建与传播自身良好的国际形象,必须运用各种对外传播力量,不断拓展新的渠道,使对外形象传播潜力得到最大发挥。以美军为例,在世界各地,凡是有它驻军的地方都有广播电台和电视转播台,正式出版的军事刊物有1800多种。而许多好莱坞大片,本身就担负着美军形象的塑造和美国战争观的推介和输出职能。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对外宣传实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传播。其要义在于用别人的语言说出别人感兴趣的自己的故事,其传播活动的基本要求不是强迫式、自言自语式的灌输,而是交流式、互动式的影响;它所发挥的作用也不是"毕其功于一役"式的立竿见影,而是靠润物细无声式的长久积累之功。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