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培养强军人才的新高地

每一个历史的节点,都会留下时代的回响。

金秋,我军院校调整改革后首度开学。来自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千余名新学员,跨入新调整组建的陆军工程大学大门。这所在改革大潮中走上历史舞台的军种工程大学,从此开启了培养强军人才的新航程。

此次调整改革中,该校由原解放军理工大学、军械工程学院、工程兵学院、重庆通信学院、武汉军械士官学校等5所院校合并组建。

强军兴军,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高度重视军事人才培养和军队院校建设,习主席多次视察院校,亲自向新调整组建的院校授军旗、致训词,并就院校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形势下院校建设指明方向、提出要求。

院校是人才成长的基地。乘着新型院校体系建立的东风,我军院校建设正加速迈向培养强军人才的新高地。

院校改革不是简单的排列组合,而是军事人才培养领域的一场整体性革命——

转变思想观念 找准办学定位

这是一次调整改革专题教育辨析会。与会的有白发苍苍的老教授,有激情满怀的青年教员,数十人齐聚一堂,围绕“院校调整怎么看,我们应当怎么办”展开讨论。

“这次院校调整改革在力度、深度、广度上都前所未有,必将对院校质量建设和内涵发展起到重要促进作用。”历经4次院校改革的该校技术三级教授朱元昌感慨地说。

思想站位决定办学定位。陆军工程大学是在原有的5所院校基础上调整组建的。这5所院校都经历过多次调整改革,有着各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和厚重的历史底蕴。如何找准发展方向,实现转型重塑,是摆在大学首届党委班子面前的一项紧迫课题。

“院校改革不是简单的排列组合,而是军事人才培养领域的一场整体性革命,只有打破固有格局和思维定势,才能找准办学定位。”该校党委首次常委会上,“一班人”认真学习领会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上下同欲者胜。面对全新的结构体系、全新的运行模式、全新的职能任务,该校党委反复调研论证,围绕办学定位,从军种属性、工程特质、综合职能、建设目标上深入分析,确立政治建校、为战教战、内涵发展、开放办学等理念。

大学组建伊始,首批选调、分流的干部接到命令后,不讲条件、不摆困难,48小时内从石家庄、重庆、湖北、徐州等地迅速奔赴外地,走上新岗位,随即展开各项工作。

此次调整改革后的43所军队和武警院校,大都刚刚经历转隶易名,有的还进行了整体搬迁。目前,这些院校都已全新亮相。一位海军院校的领导告诉记者:“校门上的牌子更换起来容易,但难的是换思想、换理念,确保改革后院校建设起步即上快车道。”

“首任负首责。作为陆军工程大学的首任领导班子,要肩负起启新奠基、起步转型的改革重任,首要的是充分认清院校调整改革的重大意义,回答好‘办什么样的院校、怎样办好院校’这个根本问题。”大学党委会上,校长王金龙的话掷地有声。

不管体制如何调整、级别如何界定,院校培养军事人才的使命任务不会变——

直面现实考验 牢记核心职能

初秋时节,华东某训练场,该校首批新学员军政基础集中训练如火如荼。一位已退休的教员看到如此场景感叹:“没想到在院校调整改革的当口,教学训练还这样井然有序。”

如期开课开训的背后,凝聚着该校官兵强烈的使命担当。调整改革期间,接到转业命令的干部教员依然坚守在岗位上,传经送宝,结对帮扶;各级领导和机关人员放弃暑假休息时间,通宵达旦,筹划开学准备工作;没有定编定岗的同志干劲不减,主动作为……

此次调整改革并入该校的几个单位,有的撤消番号,有的级别降格,有的调整培训任务……但无论体制编制如何调整、级别如何界定,大家加紧培养军事人才的使命感、紧迫感没有变。

记者了解到,该校承担着本科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士官职业技术教育、外军留学生教育等10个培训类型,开设本科专业47个,士官职业教育专业38个,培训总规模居全军院校前列,各项配套工作头绪多、任务重。

该校党委从顶层设计入手,以部队需求为导向,建立符合打仗要求、部队建设发展需要的学科专业结构,同时积极谋划大学自身建设,使教员队伍建设、教学和管理模式等适应院校新体制、新职能。

尽管调整组建初期面临诸多现实考验,但该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各项工作从未断线,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及时出台,教学训练工作有序展开,重大项目研究进展顺利,重大建设和保障任务稳步推进。

实现转型重塑,不可能一蹴而就。该校领导告诉记者,从摸底的情况来看,广大教职员工投身教学训练、服务教学训练的积极性高,新学期开设的课程都按计划如期进行。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站在新起点上的院校人,正为培养大批担当强军重任的新型军事人才而奋勇前行。

文化融合需要时间沉淀,统一思想的工作一刻不能迟缓——

打破体制壁垒 融形融神融心

“我们都是‘陆工大人’,所属各个单位的历史传承,都是大学共有的文化基因,不存在‘你的、我的、他的’之分。”大学成立之初,该校政委张碧波围绕如何融形融神融心与大家敞开心扉交流,分布于南京、石家庄、重庆、武汉、徐州5个片区20多个点位的干部教员通过电视电话系统认真聆听,心灵上产生强烈共鸣。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了走过的路。大学所属各单位办学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30至50年代,有的源自于红军无线电训练班,有的源自“哈军工”工兵工程系,有的源自于“二野军大”。采访中,大学官兵有着同样的感受:这些悠久的办学历史,积淀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都是大学办学治校、教书育人的宝贵财富。只有在尊重历史、崇尚历史中“同唱一首歌、共筑一个梦”,才能真正合心合力合拍。

“合”的核心是文化的融合。前不久,该校党委向全校下发了《征集校训校风校徽的通知》,从教员到学员,从机关到基层,从将军到士兵,大家积极参与,集思广益。

“征集校训校风校徽的过程,既是开展知校建校爱校教育的过程,也是凝聚思想共识、实现文化融合的过程。”校领导心中清楚,这些文化符号一经形成,将会长期陶冶感染大学一茬又一茬官兵。

文化融合需要时间沉淀,统一思想的工作一刻不能迟缓。该校利用党委中心组带机关理论学习、行政例会、议教会等时机,组织官兵认真学习领会习主席关于人才培养和军队院校改革发展一系列重要论述,深悟精神实质,凝聚思想共识。调整改革专题教育中,他们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着重强化官兵“四个意识”,又及时回应各方关切,确保调整改革任务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