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抗日神剧”里的手枪 “王八盒子”是之一

说起二战时期的日军装备的手枪,许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抗日神剧”中日本军官佩戴的“王八盒子”——十四年式手枪。这型手枪由于其酷似德国制鲁格P08手枪因此被盟军称为“东方鲁格”。但其实,二战时期,日本军队装备的手枪并不止这一款。而这一切还得从一款西方名枪——史密斯威森3号左轮手枪说起。

史密斯威森乃是一家美国枪械制造商,3号手枪是其于1870~1915年期间生产的一款单动式扳机,中折式装填转轮手枪。别看它是一款简单的转轮手枪,它曾先后被墨西哥,德国,意大利等国采用,这也说明了其可靠性和威力确实不俗。日本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分别向原产国美国和俄罗斯采购了数千支该型手枪,冠以“一号手枪”(日语:一番拳銃)之名装备陆海军。由于其优异的性能,日军很快就将其交给东京炮兵工厂组织其的仿制改进工作,并以日本纪年命名,这也是日本第一种国产手枪——二六式手枪,产量一度达到59200支。

该枪从诞生伊始就参加了日俄战争以及随后的一战,抗日战争,再到太平洋战场,甚至到了朝鲜战争,有些被遗弃在韩国的日本殖民者的军火仓库中的二六式手枪也被韩国军队重新启用。值得一提的是,在日本殖民者镇压台湾人民的反抗冲突的“雾社事件”中,二六式手枪可谓是沾满了中国人民的鲜血。

 

 

▲博物馆中收藏的史密斯威森3号手枪

 

 

▲日本二六式手枪

之后,日本的手枪开始走上了自主研发生产的轨道。这项重任便落到了有“日本枪械之父”之称的南部麒次郎的肩上。南部在1925年(大正14年,该枪因此得名)拿出的产品便是上文所提到的“王八盒子”,同时,也因其形状酷似鸡腿而被中国人民叫做“鸡腿撸子”。南部十四式手枪的衍生型号也是五花八门:南部式冲锋手枪,8mm日野·小室手枪等等。

 

 

▲南部式大型手枪(与南部式小型手枪的区别仅仅是口径大了1mm)

 

 

▲南部十四式手枪

    

到了1934年,由于日本的对外扩张政策愈演愈烈,南部十四式的产量已经达不到军方的需求量。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开发一种用料少,结构紧凑而且易于生产的手枪,九四式手枪便应运而生了。但这种手枪的外形就不符合手枪设计的惯例,而且更加不易操作。另外,安全性极差也使它饱受诟病。一位武器专家这样评价九四式手枪:这种枪给使用者带来的威胁远比给被射击目标带来的威胁大。但在射击精度上,它的指向射击确实优于十四式手枪,就算是没有经过射击训练的人员也能较好的操作,并且由于其紧凑的结构,它经常被配给坦克及战机的乘员使用。但是它的威力实在太小,日军中有人这么调侃到:与其说是拿来作战,倒不如说是拿来自杀、避免被俘用的。到了二战结束时,该枪的产量已逾70000支。

 

 

 

 

▲日军九四式手枪

 

 

▲香港历史博物馆保存的九四式手枪

之后,日本枪械株式会社社长浜田文治便萌生了开发新式手枪的念头。1941年(日本皇纪2601年),浜田参照当时美国的勃朗宁M1910式设计制造了浜田式自动手枪,也称一式手枪。首批生产的3000支很快便被军官们抢购一空。但是因为其采用的32口径7.65mm枪弹不同于日军大部分枪械采用的枪弹,所以日本陆军始终没有接纳它作为日军制式武器。

从1942年开始,日本陆军便开始了对于一式手枪的改进计划。首先解决的自然是口径问题——由原来的32口径7.65mm改为32口径8mm,另外也增强了原有的8mm南部弹的威力和抑止了枪口上跳现象。该款手枪被命名为二式手枪。可是随着日本在太平洋的节节败退,本土资源也越来越紧张,最后只生产了1500支左右。

 

 

 

 

 

 

▲一式手枪及其枪套

 

 

 

 

▲二式手枪

除了以上说到的日军批量生产过的手枪,日军内部还存在着所谓的礼仪枪,例如杉浦式手枪。它并没有进行量产,从1925年投产到日本战败这期间它一直作为发给将官的配枪在进行小规模生产,采用的也是8mm南部弹。由于它的稀有程度,不论在太平洋战场还是中国战场上都绝少有缴获的记录。

日本陆军还采用过不少外国制造的手枪。例如中国人民俗称的“盒子炮”——毛瑟C96式,1943年由于这款手枪在日军作战序列中越来越多,日本甚至开始为这些枪批量生产子弹。以至于战后的日本,仍然有不少被复员军人带回来的“盒子炮”。在太平洋战场上,也有许多日本军官宁可舍弃自己的国产手枪而去缴获美军制式的勃朗宁M1911式手枪。